日复一日,年复一年。HR为了生活、社会地位、自我价值,工作在各行各业里,行走在人的浪潮中。表面上来看,他们非常“风光”。工作中没有“苦、脏、累、嫌”。实际上他们很清楚,没有企业就没有他们的存在,于是,他们拼命工作,再工作。但是,不知这些人有没有想过,自己如此拼命工作,为何还是不能令雇主满意,或者是员工不满意。
专家表示,员工需要聪明地工作,但不需要拼命的工作。如何做到聪明地工作,而非拼命地工作,以下几种办法不妨试一试。
一、诊断自己的企业是人事管理还是人力资源管理
有人会问,现在所从事的HR管理工作,已不是传统的人事管理,还需要去诊断企业是还是不是吗?答案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很多企业依然还在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尤其是民营企业相对较多。这部分企业将人事定位在企业的执行部门,因此,如果你所从事的企业是人事管理模式,你需要的就是人事管理,讲事务性的工作做得好,你就很优秀了。而非去试图建立、开展、推行、变革等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很多时候,人事经理工作不顺,多是由于企业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做的原因所在。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工作亦是如此,时机成熟时就干,不成熟时不干。将基础工作做好之后,企业也开始有章法的运作了,这个时候可以开始思考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问题,并且是企业接受就做,做一个成功一个。这样循序渐进地开展,相信你,工作会变得越来越轻松。
二、不要在意“我是谁”,把自己永远定位在服务上
目前,有这样一个说法““人力资源管理者是企业的战略伙伴”,专家认为,这个说法是没有做的,但无论是从工作的低调方面,还是实际工作环境方面,都要看是否具备“战略伙伴”条件。通常来讲,职位是人力资源总监的和大型企业、管理比较规范的企业,从企业“战略伙伴”的角度思考和工作比较合适。出席之外,企业环境不支持你的““战略伙伴”定位,完全不要将自己定得很难工作的位置上,那样会很累。
因此,在工作中,千万不以领导者的身份,或者是以决策者的身份出现在企业各个层面,而是要以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在企业各个层面,让企业内的成员开心地工作,更好地服务他们,就是最大的贡献。至于自己是不是“战略伙伴”角色和状态就无关紧要了。
此外,从老板心理角度上讲,要想成为其“战略伙伴”、“参政议政”,不是很能接受的。相反,把你的服务做到“极致”——要人就有人、要信息就有信息、要公众形象就有公众形象,他们会把你当“宝贝”。
三、工作思路要有不断创新,要大胆设想、细心操作
从事了很多年的HR,日复一日都在面对着相同的工作,应该是相当娴熟,已然没有什么不会做的。但如何将工作做得更有效,是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大胆地设想。例如,招聘“市场部经理”的招聘信息,按一般的写法,主要是写该职位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要求”及公司的简介,如果你能增加一些创新的信息予以发布,可能收获会更好。
对于HR而言,要学会带着脑子去工作,自己的很多构思都会出现。谁说过HR只能按照一个模式去工作?
四、做有益于增加企业效益的事情
在平时的工作中,都有这样一个良好的习惯,那就是“PDCA” 法——“计划、实施、检查、评估”。不过专家建议,在做好计划之后,先做结果的预测评估。如果经过评估结果与企业所需目标不符,那么宁可不执行此项计划,一定要学会“放弃”。一般大项目的实施之前都有一个可行性分析论证环节,不妨也引入平时的工作习惯之中。
正如,企业往往希望通过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来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目的是为了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人力资源部制定了相应计划,并启用KPI方式进行绩效考核,但是,实施后效果不好,部门主管怨声一片,员工不仅没有提高士气,反而有抵触情绪,自然老板不满意了。
抛开客观种种原因外,如果我们做了事先的计划实施的预期结果评估,就会发现很多漏洞,把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后再实施,效果一定会好一些。这种不做评估的工作计划,仓促上马,不仅“吃力不讨好”,而且,自己再拼命干也无济于事。
五、少做失败的事情,多让自己有成就感
在工作中想要获得老板以及领导的认可,亦或是员工的认可,并非是一件容易之事。但,只要你够聪明,不蛮干,还是可获得成就感的。那就是——“不做失败的事”。如果能够尽可能地将每件事都做到完美,不失败。必定会获得更多朋友——称赞你的老板、支持你的部门主管、喜欢你的员工。这不就是我们希望的工作氛围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