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6年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圆满闭幕。合作周期间,超过230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展出高新技术项目和各类创新产品和服务800多项,涵盖虚拟现实、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科技金融、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领域。
东莞市科技局还发布了东莞创新地图。创新地图显示,在衡量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R&D)上,东莞从2012年的1.66%提高到了去年的2.36%。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新型研发机构已经超过32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508家,高企后备入库企业达到776家,以企业为主体新引进了省、市创新科研团队数量分别达到26个和27个。国家高企、后备高企、省创新团队数量均居全省地级市首位。东莞已经成为各种创新资源聚集,活力四射的创新之城。
完善的政策体系对这一变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东莞启动了“科技东莞”工程,明确在“十二五”期间,市财政每年投入20亿元推动科技创新。除了大量资金的投入外,东莞还出台了《关于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东莞市促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科技合作,走出东莞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去年4月,东莞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的意见》,成为备受瞩目的“1+N”系列政策中的“1”。随后,《东莞市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实施办法》《东莞市促进科技金融发展实施办法》等多个政策陆续出台,涵盖企业研发投入、科技服务业、科技金融、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等方面的相关配套政策,“1+N”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在创新载体上,东莞拥有新型研发机构32家,比2010年增长近两倍,其中信大研究院成为全国第一个获解放军原总参批准的军民深度融合研究院。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达到21家。新增认定7家省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和9家国家级众创空间,数量分别达到19家和15家,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先后组建了横沥模具制造、虎门服装和桥头环保包装3个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全市专业镇创新平台达到12个。
创新资源的聚集和创新载体的建设,大大加强了东莞的创新能力。今年1—9月,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38672件和21217件,分别同比增长47.34%和18.03%,均位居全省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