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东莞统筹水乡地区发展战略,到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到虎门港与沙田镇、长安新区与长安镇、生态园与松山湖统筹发展……过去5年来,东莞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快区域统筹发展步伐,打造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通过主体功能区建设,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了资源的统筹优化配置。东莞探索区域统筹发展模式,形成了独特的“东莞经验”。
水乡“试水”经济区再造“新东莞”
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东莞形成了“一镇一品”的特色镇域经济模式,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东莞奇迹”。然而,土地、能源、产业布局及城镇规划等瓶颈日益凸显。特别是水乡地区,逐步成为东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不但生产生活环境严重恶化,且环境容量逼近极限,承载能力不断下降。
正缘于此,2012年东莞划定总面积510平方公里的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推进“10镇1港”资源整合共享。很快,此项重大战略举措,得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2013年2月19日,广东省政府正式印发《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建设工作方案》,东莞统筹水乡地区发展工作正式上升为省级战略。这是东莞首个晋级省级战略的“经济区”,也是广东首个以水乡特色为发展主题的省级战略“经济区”。2014年,省政府同意设立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管理委员会。
用“经济区”的概念代替行政区划,既巧妙地绕开了复杂的“区划调整”,又从经济角度、产业合作切入,实现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与以往各自为政的“诸侯经济”相比,“经济区”的突围,冲破了各镇本位思想、小集团利益的局限。而各区域之间的政府职能协调问题可能随着一体化进程最终会水到渠成。
随后,备受关注的《广东东莞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提出,东莞要努力将该区建成国家水乡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的特色区域、珠江口东岸产业优化发展先导区、穗莞战略合作重要平台,到2030年该区GDP达52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新东莞。这种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按照经济区划来谋划的发展合作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颇新颖。
自实现资源统筹发展后,水乡地区就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加快了发展的步伐。经济区建设不但实现开局良好、亮点频现,还实施了一批改革措施,启动了一批基础项目建设,吸引了一批投资项目落地,制度创新框架基本建立,统筹发展局面逐步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