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南京召开2020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这也是该市连续三年发布以创新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文件聚焦完善科创企业森林成长、产业基础能力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创新产品应用激励、创新要素有效支持、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等六个方面。据南京市副市长蒋跃建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媒体介绍,2020年“创新一号文”与2018年和2019年的“一号文件”有机衔接、相得益彰,保证了政策的延续性、稳定性、协同性和递进性,也凸显了几个重要的趋向和选择。2020年“一号文件”主要聚焦产业的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的水平上升,重点围绕产业创新和升级整合进行有效布局;更加强调治理能力的提升,更加强调战略导向。
七个新高,见证南京发展“加速度”
“新年第一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用“七个新高”,总结一年来南京创新发展取得的扎实成绩。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475家,累计达到459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2万亿元,增长14.8%;累计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近300家,孵化引进企业3000多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近46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3.28%;PCT专利申请量增长8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知识产权指标继续名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39万人、其中硕博人才增长150%;南京城市创新指数和高新区综合排名持续攀升。
创新,正成为城市的第一语言。创新名城建设的务实推进,让南京不仅收获了丰硕的实践成果,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启示:保持定力,创新才能成就城市。南京抓创新,必须争一流。五年如此、十年如此、数十年也应如此。聚焦产业,创新才能做深做实。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决不能仅仅落在论文上、填在表格里、关在实验室内,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聚焦城市产业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真正把创新落在产业上、转化为新的增长点。
南京的创新推动了产业升级转型:“4+4+1”主导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五大地标产业加速崛起,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中先进制造业占比近70%,软件业务收入达到5100亿元;独角兽、瞪羚企业分别达13家、17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685家,比去年增长一倍,数量位列全省第一。
15个高新园区所属国有平台总资产规模超过1600亿元,培育了全市近75%的新增高企,主城区内60万平方米“城市硅巷”基本建成,为打造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提供了“主阵地”。
2020,南京按下六大指标的“快进键”
南京创新的一组组数据结出了一串串硕果。一是高企数量净增1400家以上、总数突破6000家。迈向全国第一方阵。二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5%、超过1.4万亿元。高质量建设地标产业创新中心,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地标产业,进一步突破瓶颈、集聚要素、延展链条、做强集群。三是新型研发机构总数突破400家。放宽准入门槛、强化绩效管理,实现高水平运作、高质量产出。四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提高到3.3%。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确保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大幅提升。五是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40万人以上。落实人才新政、优化各项配套,打造海纳百川、充满活力的人才高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2件,PCT专利申请量突破1800件。重点是加强法治护航,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最严格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