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造血式”产业扶贫引源头活水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10-16

  10月17日是我国第6个扶贫日,也是第2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近年来,杭州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扶贫协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真心实意帮扶,真金白银投入,真抓实干推进,用心用情用力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全国脱贫攻坚工作贡献了一大批“杭州典型”和“杭州经验”。在国家扶贫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推出系列报道,解读我市在产业、教育、卫生等方面扶贫工作的生动实践。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过程中,产业是提高贫困地区造血能力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杭州通过企业代管分红、固定资产投资后出租等方式,探索出了一条精准、高效、安全的产业扶贫路子。杭州向对口帮扶的湖北省恩施州和贵州省黔东南州提供的20.79亿元帮扶资金中,绝大部分被用于发展产业扶贫项目,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有效提高了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利益联结,让贫困群众捧上“铁饭碗”

  产业扶贫,首先要保证精准。杭州的对口帮扶资金,每一分都花在贫困户身上,让贫困户实实在在地得到好处。

  在湖北恩施州利川市汪营镇,25000平方米的大棚里放满了香菇棒,每排香菇架上都挂着一张精准扶贫示范户明细卡。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认领香菇大棚并委托合作社代管经营,贫困户每年都能获取一笔保底分红。而对于有能力自己经营的贫困户,公司还可以每斤3.5元的保护价对香菇进行收购,从而让贫困户获得更高的收益。

  在贵州黔东南州锦屏县新化乡,一个由杭州出资近千万建设的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已经投入使用。该项目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年产值可达1600万元以上。“新化乡有115名残疾人,由于缺乏劳动能力,这一群体脱贫难度很大。”挂职锦屏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杭州富阳区干部俞小康告诉记者,该项目旨在打通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将采取“公司运营+贫困户分红”的模式,项目利润的40%将用于115名残疾人和543名贫困人口增收,另外30%用于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

  如今,“公司+农户”、“保底+分红”的利益联结模式,已成为杭州帮扶“两州”工作队在产业扶贫领域的一件“法宝”。“这种方式既把贫困户的收入和劳动挂钩,避免了‘养懒汉’,又保证了产业项目最大程度地惠及每一个贫困群众,让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也能获得保障。”杭州帮扶黔东南州工作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