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如何做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6-11-15

  站在长江、嘉陵江两江环抱处的朝天门,听风看潮。重庆走出了一条优美的上升曲线。看增长,GDP增速连续11个季度全国第一;看制造,全国最大汽车生产基地,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四成;看金融,长江上游金融中心,金融业占GDP比重达9%,各类金融机构纷至沓来。

  不过,到重庆看创新,记者头脑里带有一个疑问:回望历史,新中国三次大的生产力布局,高校院所等创新资源都没有重点考虑重庆。创新似乎是山城的短板? 调研采访颠覆了这一认识。人们常说,重庆工业化道路的转型比较成功,重庆重视产业链延伸和集群优势,把加工贸易的“微笑曲线”大部分留在了重庆。其实,向更深处看,便可见重庆创新型经济结构初现雏形,重庆正悄然变身为一线创新城市。 2015年,重庆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85%由企业投入,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22%,西部领先。今年9月份,重庆出台《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设西部创新中心。重庆科委主任李殿勋表示,创新发展需要三大支撑:技术、资本、创新生态。就重庆而言,就是突出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解答好创新三大难题。

  第一问—— 如何培育创新主体,解决技术供给问题 大到全球最大的裸眼3D电视,小到6英寸裸眼3D手机,引得参观者啧啧赞叹。这是重庆卓美华视光电有限公司科技创新的新产品。这样一个“炫”公司,大股东是国企重庆轻纺集团。卓美华视总经理李春介绍说,公司艰苦创业5年,是全球唯一掌握了最前沿的5种裸眼3D技术的公司。公司正准备和广州一家医疗机构合作,将产品用于医疗手术设备中。作为液晶面板的下游企业,卓美华视联合“产学研”十几家单位,成立重庆市液晶面板产业联盟,领跑全球裸眼3D技术制造。 卓美华视的壮大是重庆市创新企业成长的一个缩影。

  曾几何时,大学、科研院所等技术供给机构数量偏少,高新技术企业偏少,是重庆创新的短板。没有创新主体就没有技术供给,创新发展的第一个支撑就无法形成。 李殿勋告诉记者,重庆创新当务之急就是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尽快构筑以企业为主体、以院校为依托、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军民融合为特色、以开放协同为保障的技术创新体系。 有了高新技术企业这只“鸡”,才能下出高新技术产品这只“蛋”,卖出好价钱。重庆提出,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3年之内全市新增1万家科技型企业,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企业,纳入全市统一的科技企业管理,给予激励。 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重庆创造性处理好三个关系: ——“内与外”:在重庆,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产生的研发支出,纳入企业研发准备金管理,可享受与研发经费国内支出同等的财政奖励补助。对企业加入全球著名大学牵头的国际创新联盟、知名孵化器等产生的会员费,还给予一定比例资助,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国门,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为我所用”。

  ——“国与民”:在重庆,将不同所有制性质的研发机构统统纳入了补贴范围。高端协同创新机构的运营费用,可给予最高1/3的财政支持。 ——“拉与托”:用激励政策拉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企业开发新产品,经认定,连续两年按照新产品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给予财政补助。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扶持政策,特别是试行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采购及风险补偿制度,鼓励市场主体之间通过合约方式约定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并加大对创新风险的托底支撑。 政策“解渴”,释放红利,科技“小巨人”快速成长,“大块头”不断涌现。在重庆平伟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建军告诉记者,2015年,公司投入400多万元与重庆理工大学共建实验室。2016年企业申请到300万元补贴,创新劲头更足了。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