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经济发展“失速”背后的秘密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08-16

  2019年7月24日,太原市上半年度经济运行报告出炉,我们很直观的看出,太原的答卷并不理想。太原市作为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之一,其城市经济实力处于末位,2019年上半年太原市GDP1951.72亿元,仅为合肥市的一半。

  早在2003年,太原GDP515亿元,高于合肥市,持平南昌,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差距很小。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太原市GDP及其增速开始以可见的速度落后于其他中部省会城市,或许我们可以说,是其他城市的弯道超车,把太原远远的甩到后面。

  我们不解的是,太原在2009-2014年六年的经济战中,为何越走越远?即使在2014年后,经济增速回升,但差距的弥补,也不能一蹴而就。

  经济运行趋势对比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太原市经济水平持平合肥南昌,略低西安,2009年始,太原市与其他四个城市的经济差距逐渐拉大,排名中部省会末位。

  十年前,合肥、南昌和太原处于同一经济水平线。十年后的今天,太原处于转型困难期,而合肥和南昌发展速度可见。太原市产业结构单一,在2008年金融危机及2013年全国整体经济形势放缓后,经济发展受限。合肥和南昌,金融危机背景下,紧抓国内加大投资,刺激消费政策机遇,积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并区并县,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2010年以来,南昌市抓住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退二进三”工业向园区集中,支持优强企业发展总部经济或配置区域性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发展都市工业。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高新、经开、小蓝、昌东4大百亿元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的64%,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此期间,南昌市还成功引进世界500强日立集团、美国惠普公司、美国昊威公司等大型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带动人气,激活了工业园区商业氛围。在产业转型层面,紧紧围绕汽车及零部件、光伏光电、航空及国内市场对接,形成五大战略行支柱产业;同时将冶金和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绿色家电、机电制造、纺织服装、食品五大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和高新技术嫁接,提升市占率。

  合肥市2006年经济总量赶超太原,2008年赶超南昌,历经十六年,合肥市经济增长近二十倍。2006年,安徽省明确提出提高合肥市经济首位度,2007年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初具雏形,2011年,市区居巢区、庐江县并入合肥,覆盖了全省43.2%的人口,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占比达到60%左右。与此同时,合肥积极招商引资,引入世界500强企业,壮大自己经济实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而太原市2008年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下行幅度较大,工业结构中存在的行业集中度高,化解市场风险能力不强,过于集中到重工业发展的产业重组问题上,没有根据市场反应及时做出判断,未能适应市场结构性变化的影响,逐渐与其他中部城市拉开差距。

  产业结构变化对比

  第三产业是城市扩容的重要力量,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对吸纳就业、保护环境和支撑传统制造业升级都将起到关键性作用;所有城市都逐步向以服务业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太原市三产结构表现合理,但从主导产业看,对其经济支撑存在弱点,尤其是第三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层面,存在发展瓶颈。

  太原市第一产业占比在几个中部城市中最低,第二产业占比从2008年开始下滑,第三产业占比稳步上升,和西安走势大致相同,甚至比其他城市看着诱人,但从GDP来看,太原远远低于西安,归根结底是因为主导行业不同,太原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远低于西安。

  西安市第二产业主导行业:在2010年以前一直是以交通运输、电气机械、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等传统制造业为主力发展,2010年逐步引进新型行业如计算机,2013年开始发展计算机、通信、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新能源以及其他高技术制造业。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9.8%;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4.4%。

  太原市第二产业主导行业:太原以一直以钢铁、煤炭、化工、等重工业为主,直到2012年开始涉猎计算机、通信等新型行业,到了2018年仍是以钢铁、煤炭等作为主力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3%。

  很显然,2008年,不光是经济危机的爆发年,更是太原市经济发展的分水岭。GDP被弯道超车,甩出距离,与郑州市GDP差距保持在2.6-2.8倍之间,一时间难以追赶。产业结构看似十分合理,但从局部分析,太原市缺乏中高端产业集群对经济加速的拉力条件。

  早在“一五”期间,山西省成为全国工业重点项目的发展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那年,山西省又被列为全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2003-2008年,太原市经济在中部城市中占据一席之地。这期间,煤炭链条产业兴起,太钢300万吨不锈钢达产,太原重工重组整合,出现高速成长,晋西等制造业势头旺盛,加之富士康产能释放,支撑起太原市经济发展的龙头。

  2009年以后,全国城市工业产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国家开始倡导优化产业结构,在2008年下半年出台“4万亿计划”,各城市竭尽全力紧抓机会,大干实干,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太原。

  山西省反应缓慢,致使期间五年内,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各市。究其原因,还是在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驾驭上。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