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透露,近期将加快谋划深圳至深汕合作区高速铁路、第二高速公路,届时深汕合作区将融入深圳“半小时”生活圈。
深汕合作区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带的连接点,区位独特、空间广阔、生态优美,一直是珠三角通往粤东的桥头堡和港深向东拓展辐射的战略支点。
随着12月16日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揭牌,标志着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经济社会事务将由深圳全面主导,正式成为深圳第“10+1”区(深圳10个区和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
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规划编制组成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兴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深汕合作区通过行政管辖权的过渡,在经济和社会事务层面实现了统一,产业规划将更加凸显深圳元素。
合作区新兴产业井喷
驱车从深汕高速白云仔收费站下高速,处处弥漫着“深圳”的味道。
深汕大道、创业大道,华为云计算中心、腾讯云计算中心,华侨城、深圳市政院,诸多熟悉的“深圳元素”出现在道路两旁,恍惚间像回到了深圳。
这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已非新鲜事。最早在2011年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容升格为深汕特别合作区时,前述机构、企业纷至沓来。
同一年入驻的还有参与编制深汕特别合作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刘兴贺。他回忆,在产业园建立之初,深圳主导经济管理和建设,而汕尾负责征地拆迁和社会事务,直到2013年依然没有大的起色。“甚至当地村民质疑,深汕合作区只会吸收一些深圳不要的落后产业,难有大的发展。”
在刘兴贺看来,以前根本问题在于体制没有理顺。以合作区引进项目举例,前期的招拍挂、建设过程中的审批、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检测,生产后期的人才供应,各项服务缺一不可。
“前期招商属于深圳负责,后期的服务支撑环节受属地化管理限制,由汕尾跟进。因此,深汕两地服务水平的不同步,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的速度。”刘兴贺说。
这一情况在2017年得以扭转。当年9月21日,广东下发《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的批复》,决定将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调整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由深圳全盘接管。
在刘兴贺看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在经济和社会事务层面上实现统一后,包括前端规划、招商,以及后端服务、管理都会按照深圳标准统一执行。
深汕特别合作区凭借“深圳总部+深汕基地”的产业发展模式,承接深圳总部企业因扩大产能、产业外移的生产制造环节转移落户,深圳在此过程中投入财政70亿元,撬动各类投资达到1200亿元。
在短短数年内,产业基础几乎为零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新兴产业呈现“井喷”之势。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