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现代大学应培养复合型人才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8-02-28

  随着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纯粹的单科性院校已经难以生存。单科研究的出路狭窄,现代大学应培养复合型人才。

  初次见到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是在一个会议的间隙。原本以为会议场合的校长是一身西装革履,但当身着大地色夹克的颜晓红出现在《中国科学报》记者面前时,给人的第一感觉却是平易近人,与其说他是一位校长,不如说更像一位高校普通教师。

  “我最想干的事其实是搞教学。”采访伊始,颜晓红就笑着说,“搞教学是一件高雅的事。”

  这一点可以从他去年底的教学演讲中找到端倪。在演讲中,他把教师比作琴师,要注重“曲谱得当、技法娴熟、声行并茂、动静相宜”,“授课如作画”讲究“引放转收”。这些比喻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得益于他当过教师,对教学工作情有独钟。

  那么,如今作为一校之长,他在育人上又有哪些心得呢?

  创新培养更是理念与精神

  “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培养,不仅是方法,更是理念和精神。教学改革既要大胆探索,又要谨慎推进。任何教学改革者都要善思,因为对于改革者也许是一次失误,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辈子的事情。”颜晓红说。

  颜晓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初理解,来自于他自己的学生时代。

  1986年,颜晓红考入武汉大学,成为一名大学新生。而彼时的武大,正处于著名教育家、时任武大校长刘道玉大刀阔斧的改革之中,颜晓红成为了这次改革的被试者,同时也是获益者。

  对于当年的改革,颜晓红记忆犹新。也正是在那个时候,金属物理专业出身的颜晓红在武大写作竞赛中拿下一等奖,同时参加比赛的不乏有武大写作班的作家。

  1997年,博士毕业后的颜晓红先后在湘潭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工作。由于最初的熏陶,老一辈教育家“高等教育并不是学好某个专业、某个科目就可以”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他的心中。

  在颜晓红看来,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并没有完全照搬苏联模式,毛泽东同志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实际上是不为西学模式,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之路。而在此之后,随着北京八大高校的成立,国内高等教育才逐渐导向专科化。1961年,邓小平同志在主抓高等教育工作时,又提出了三个关键:教师、教材、生产实践。“中国教育体系骨子里还是希望学生全面发展。”颜晓红说。 “我们不能否认把综合性大学变成单科性大学,是为了解决专业人才急缺的时代需求。然而,随着上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科学技术日益更新,纯粹的单科性院校已经难以生存。”采访中,颜晓红肯定地说:“单科研究的出路狭窄,现代大学应培养复合型人才。”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