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玉树为了什么?到玉树干了什么?在玉树怎么干的?”这是每一名北京市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常常思考的问题。
3年援建,他们用真情与汗水在青藏高原书写答案,以首善标准交上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北京援建团队深入牧区、医院和学校,累计投入对口支援资金10.6亿元,先后实施各类项目165个,帮助玉树新建农牧民住房、医院、卫生院、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圆满完成了81个贫困村退出、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的任务。2018年底,玉树州“一市五县”中的玉树市和称多县顺利通过省级脱贫验收。
2016年8月2日,第三批北京援青干部人才到玉树州抗震救灾纪念馆参观学习
开“小灶”支“大锅”
从源头带动玉树农牧业发展
北京援青干部冯波,一米八的大个儿,晒得黝黑的脸上挂着两团高原红。要不是说话一口京腔儿,真让人误以为他是当地的康巴汉子。
2016年,冯波被派往玉树州东南部的杂多县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这里平均海拨4200米,高寒缺氧,山路崎岖。为了尽快熟悉情况,冯波不敢懈怠,强忍着缺氧导致的头疼,脚步踏遍了全县每一处村落。
像冯波一样,北京援青干部都面临着艰苦环境的考验。但这并没有消减他们的意志,反倒督促他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战斗在扶贫一线。
2016年10月18日,北京援青干部、玉树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岳国深入杂多县震后灾区慰问群众
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是国家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助力玉树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每一位援青干部人才的重要任务。
把调查研究作为履职“第一课”,北京援青干部们积极深入乡镇、村社、学校开展调查研究,识民情、接地气,广泛联系接触基层群众,全面了解情况,为助力玉树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调研发现,玉树畜牧业和旅游业资源丰富,但是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产业发展滞后,内生动力不足。
援青干部对症下药,牵线搭桥,首农、首旅两家知名企业与玉树州政府组建了合资公司,为玉树特色产业发展开了“小灶”、支起了统筹资源的“大锅”,提升了20家当地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打造了环州高原景观旅游、通天河文化旅游两条精品线路;而玉树市巴塘牦牛奶酪加工基地、称多县称文镇饲草料加工厂等90家农牧企业扩大规模,从源头上带动了玉树农牧业规范化、多元化发展;农牧业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的设立,扶持重点农牧合作社发展,促进了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和特色产业升级;在北京产业消费扶贫双创中心设立的固定展区,更是扩大了玉树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