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市总工会关注高技能人才培养话题,带来了关于首都高技能领军人才参与技能人才培育工作的集体提案。
近年来,关于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相继出台。但北京市总工会注意到,企业中的技能人才及管理人才探索开展的职工教育培训实践,自发、松散的师资合作实践形成的师资共享模式,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众多制约因素。具体而言,统筹力度不够,对企业参与的约束力不强,师资力量培养机制研究不够,师资力量所在单位动力不足等。
提案中指出,打造一支深谙产业背景、精神崇高、技艺精湛的职工教育培训师资队伍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应有之义。
提案中建议,研究出台北京市高技能人才匠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明确匠师的认定标准,统筹各个培训平台的培训资源和师资队伍,推进建立动态的全市培训平台索引库和各行业各工种的匠师库。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市级高技能人才匠师队伍动态供需平台,以需求为导向,根据平台数据调整优化全市匠师队伍建设,最终达到满足职工和企业主体的需求的动态平衡。
同时,鼓励各方建立培养高技能人才由匠到师的培训机构,由人社、教委、工会、财政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匠师兼职任教和企业支持匠师参加兼职任教的奖励补贴制度。此外,建议由市人社局会同财政局研究制定对“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中的高级工以上的职工给予奖励补贴制度,让更多的特级技师、高级技师不断涌现。
加强国际人才引进战略的体系化建设,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同样关注国际人才引进的还有北京市政协委员、德勤中国首席执行官曾顺福。如何增强首都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曾顺福提出,首先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强国际人才引进战略的体系化建设。以国家和北京发展需求为导向,明确北京人才引进的重点领域,深入了解国际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引进方针政策,提升精准引才效率。
“可以对标海外领先机制,比如英国‘全球商务流动签证’等,对国际人才在京的居留、教育、就业、税收、职业发展等进行全方位体系化的政策设计。”曾顺福表示,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引进流程,简化国际人才引进程序,开通人才入境及留学生创业就业绿色通道。
其次,要充分利用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优势,增强对全球顶尖科技创新人才的定向招引。发挥北京高等教育和科研资源优势,加强科研人才跨国流动的市场机制建设和合作方式创新,探索建立外国专家承担课题、联合研发项目经费包干制等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创新,吸引更多外国高水平专家参与联合研发项目。
“还要增强对国际人才的人文关怀和对国际人才家庭成员的配套服务。”曾顺福建议,对国际人才及其亲属的生活保障,在配偶就业、子女教育、家人探访方面提供相应优待政策,对在家庭、文化、语言存在一定依赖和稳定要求的国际人才,在其实际工作生活方面,比如就业就医、子女教育等,予以合理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