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遗址,蕴藏着悠悠数千年的古蜀文化;武侯祠,三国文化的历史见证;东华门遗址,是从汉代到清代,穿越千余年时光的文化遗存;杜甫草堂,一代诗圣的行踪遗迹地……它们构建起成都的悠远文脉,彰显几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
再者,锦里古街、宽窄巷子、东郊记忆、西村创意产业园……这些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再造与历史文化传承,构筑起成都文创产业的基础。
这也是2017亚洲书店论坛选择成都的重要考量,这是一座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700多家实体书店凝练出成都的气质和灵魂,塑造着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成都。
古与今、文化与产业交相辉映与融合,独特的天府文化彰显出成都这座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自信。
7月初,成都召开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提出,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夯实产业支撑,站稳国家中心城市的位置。
按照规划,成都将大力发展文创产业,进一步促进文创产业与城市、商业和旅游融合,增强西部文创中心功能,实现“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为成都新一轮发展提供新增长点和新动力。
赶超发展的基础
北上广深之外,成都有着相对傲人的城市地位。
《2016年世界城市评级报告》中,成都进入全球城市百强,排名仅次于北上广深;《2017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成都超过杭州、武汉、南京、天津等城市,以98.97的高分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
藉由自身竞争力提升、国家战略意志推动等因素,成都完成了由省会城市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再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三级跳”。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认为,要站稳国家中心城市的位置,核心在城市功能,关键靠产业支撑。
为此,成都在“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战略指导下,在全市规划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它们将是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成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可提升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软实力。
按照成都既定规划,将按照“集群发展、跨界融合、品牌引领”思路,推动天府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大力提升文创的行业首位度、产业融合度、品牌美誉度和国际知名度,力争2022年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
文创沃土
成都在国内首发“文化双创指数”,该指数综合分析了全国文化产业的活跃程度和发展形势,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投资近百亿音乐产业项目——中国西部音乐谷、梵木创艺区已落户成都龙泉驿区,形成产业集群。
聚集成都70%历史人文景观的成都市青羊区,更是成都文创产业的重要聚集区。其辖区内的少城历史街区是成都市最古老的街区之一,杜甫草堂、金沙遗址、青羊宫、文殊院等成都最为精华的历史遗迹也在这里。
成都被第三方机构评为“中国时尚第三城”。日前,青羊区的西村时尚文化产业园正式获得授牌,成为成都唯一获得授牌的时尚文化产业园。同期,青羊区首个时尚联盟“西村时尚联盟”也宣布成立。这为“中国时尚第三城”增添了更多时尚元素。
文创产业的生态圈层
成都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要促进文创与城市、商业和旅游的融合。
具体来说,即包括要把文创产业作为向城市注入人文理念的主通道和改变生活方式、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精心打造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群落、文化景观,合理布局一批文创示范园区等,实现文创产业发展与城市有机更新同步推进。
同时,依托传统商圈谋划新型商圈,将“千年商都”的人文底蕴与现代商业理念有机融合,着力打造时尚体验、购物娱乐、美食品鉴等多元一体的文化商业集聚区。
此外,积极探索旅游观光、娱乐休闲、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的多样性、趣味性与互动性。
做靓“文创武侯”品牌是武侯区的目标,其计划力争今年文创产业产值增幅20%,力争2020年实现产值过千亿元。
漫步成都街头巷尾,文创产业融合也很明显。
“东郊记忆”是集合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创意园区,由旧厂房改造而成,展现出较浓厚的文创氛围,文创与商业有较好结合,形成MINILIV音乐现场、播客乐流行、体验舱、影立方电影院、东郊食堂、食画花园餐厅等业态。
锦里古街、宽窄巷子也有着浓厚的成都文创基因。拥有2300多年历史的成都,底蕴深厚的文化基因正日渐被唤醒,勃兴的文创产业与城市、商业等快速融合,凝结成文创产业的坚实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