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夹一城”,地处盆地中央的成都,已然找到破解城市空间拓展难题的“钥匙”——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7月2日,自从成都召开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至今,这座城市已然如同煮沸的火锅,全面、系统出台的各项新政使其成为一场“盛宴”:从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十字方针”,到全日制本科生凭毕业证落户;从发展66个重点产业园区(聚集区)到建设四大产业新城,重磅消息接踵而来。据悉,成都市发改委已着手编制《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行动计划》,为成都重塑经济地理规划行动方案。
在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看来,一座城市能否站上世界城市体系的“塔尖”,既取决于国家战略意志,又取决于综合竞争能力。“要站稳国家中心城市的位置,核心在城市功能,关键靠产业支撑。”范锐平认为,只有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才能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夯实产业基础。
产业支撑:全面提升城市能级
今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全市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切实增强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五中心一枢纽”支撑功能。
从增加并首提“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功能”,到将“通信”列入综合枢纽建设范畴——这些重大变化,体现了成都对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行动纲领的完善、创新、突破和自我加压。
为此,在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则进一步明确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在城市功能,关键靠产业支撑”这一核心理念。“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水平。”成都市发改委主任杨羽认为,要增强成都“五中心一枢纽”的功能,就必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加快形成以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城市能级水平全面提升,不断扩大成都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
为此,成都提出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提升能级,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大力支持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领先发展、规模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支撑。力争到2022年制造业规模突破两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50%以上。
此外,在文创方面,成都对标杭州,提出通过文化植入、创意融入和设计提升,推动文创产业和制造业、信息科技、金融服务、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力争2022年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成都将金融中心作为新的“中心”。未来成都将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金融中介服务体系,推动沪深交易所在蓉设立西部中心,做强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力争2020年企业直接融资率达60%以上,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功能。
打破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
根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成都管理的人口已达2030万,三个圈层的经济结构和环形交通组织方式带来了一些城市病。
主要表现在:交通潮汐式循环突出,跨区域、大规模、长距离的通勤交通需求,加剧了早晚高峰时段城市交通拥堵;产业同质化竞争,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同质化率分别达到47%、34%、28%;空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二三圈层国土开发强度分别为84.8%、35.1%、13.8%,人口密度分别为10388人/平方千米、1172人/平方千米、543人/平方千米,一圈层核心区人口密度甚至达到1.4万人/平方千米,而三圈层仍处于人口净流出阶段。
不仅如此,根据成都的测算,到2030年全市经济总量将达3.8万亿元、人口规模也将突破2200万人的承载极限。如果仍然延续粗放型产业布局,必然加剧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
“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十字方针,这是调整城镇空间布局,重塑经济地理的基本方法。进、拓、控、优、改,目的在于体现整个城市布局的整体性、协调性和持久性。”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局长张瑛表示,成都经济地理的重塑,使成都城市格局已由“两山(龙泉山、龙门山)夹一城”转变为“一山(龙泉山)连两翼”。
在范锐平看来,向龙泉山的“东进”战略是重中之重,要“着眼未来50年乃至100年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