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已一次次证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近日,在重庆,关于创新发展,又有了新的利好政策。6月30日,市科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12部门联合发布《重庆市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根据《方案》,到2020年,全市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以上。
无论是提出建设西部创新中心,推出一系列改革方案,还是市第五次党代会再一次强调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都显示了重庆对创新发展的决心和努力。然而,与一些创新发达地区相比,重庆在创新能力、动力上依然不够强,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何进一步补齐创新短板,是个亟待回答的问题。
破题之处就在于协同创新。与之前的改革方案相比,这份《方案》的特殊之处,正在于“协同”二字。《方案》由12个部门联合制定,以“方案协同、落实协同与效果协同”为改革要求,整合包括市科委“百千万工程”、市经信委研发投入倍增计划、市人力社保局“鸿雁计划”、市发改委企业研发和产业基础设施投入计划等一系列创新资源,从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统筹布局科技创新园区、整合集聚科技创新平台、优化实施产业技术政策、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加强科技人才保障六个方面都制定了重点任务。通过这一系列的资源整合,来促进协同创新,营造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打造形成一批“有块头、有品牌、有后劲”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
重庆为何把创新的着眼点放在了资源协同上?归根结底,创新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人才、平台、金融、环境打造等方方面面。一个地方要强化创新驱动,就需要针对创新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谋划、整体性协同。只有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元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行动,才可能整合好创新的各方面资源,促进创新资源的共享,从而全方位提升地方创新实力。
比如,一个地方要实现创新发展,首先是要有人。此次《方案》就整合了市科委的“百千万工程”和市人力社保局的“鸿雁计划”,来实现对创新人才资源的整合。再比如,协同发展,还需要创新生态建设与高科技企业建设间的协同。硅谷何以吸引全世界的人才?杭州又是如何吸引阿里等一批创新企业的?原因无他,正是因为科技园区的建设,形成了人才汇聚一地、金融政策宽松、产学研一体、创新风气盛行的创新生态。而重庆也已经在此进行努力,江北COSMO创业园等一批创业园区,正是吸引创业人才的宝地。此次《方案》,同样提出要统筹布局科技创新园区、整合集聚科技创新平台,就是要进一步从硬件到软件,从设备到氛围等方面来进行资源整合,推动协同创新,打造一个创新的生态圈。
事实上,关于协同创新,重庆还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最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西南分院项目正式签约落户重庆,将有助于推动高校研究与企业研发的协同创新。重庆进一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引凤”“壮大”三个专项行动,鼓励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跨界融合与联合并购,同样也是在加速整合资源,体现协同创新的力量。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要抓好创新,唯有从方案到行动,从定位到落实,打通包括政府、市场、企业、高校、人才等所有环节,搭建好创新资源整合、分享的平台,方能让产学研不分开,让引人才与搭平台共进,让研发与市场接轨,让政府和企业共进,使创新的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让创新动力更加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