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已然成为各地政府的“掌上明珠”。阮青松此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在土地、自然资源等方面有独特优势,但人才往往成为最大的劣势,抓住人才就是“抓到了要点和痛点”。
●产业崛起带来机遇 如何“留人”是关键
此前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2017应届毕业生签约新一线城市的比例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基本持平,而希望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37.5%,明显高于一线城市的29.9%。
有分析认为,近两年来,大学毕业生的“一线城市情结”明显松动,越来越多的人将新一线城市作为就业首选。
这种变化离不开新一线城市自身的变化。在国家新一轮开放战略中,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等城市发展迅速,整体经济实力、就业机会、生活环境等都有了明显提升,“吸金”“聚才”的能力也随之大大提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科大校长李言荣公开表示,以前,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流向了珠三角、长三角,留在成都的比例仅有10%左右,但现在,有42%的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成都。
“这和成都这两年的产业结构、宜居环境、城市定位以及对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视密不可分。”李言荣向记者表示,当成都的产业迈上新台阶,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就将更为迫切,随着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科技人才流动出现了明显变化。
无疑,有了人才,产业才能发展;有了产业,才能吸引人才,才有让人才留下的根基。世界各国的实践已经证明,经济社会越发展,以人才为集中代表的人力资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越重要。城市的发展亦然。
事实上,近年来新一线城市竞争激烈,从经济增速到产业发展,从落地项目到生活环境,皆有排名,备受关注。而今年以来,“人才”成为争夺的核心焦点。应该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时代,“人之贵”愈发凸显。
在吕本富看来,从“争项目”到“争人才”,是一种必然。“这些城市前几年的创新创业做得都不错,创新创业企业现在进入爆发阶段,正是大量需要人才的时候。”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些企业的资本和土地问题不需要地方政府操心,“有风投,占地面积也不大,但是没有人就没法发展了。”他认为,大学生的素质、冲劲,更能适应现在的经济环境。
但在另一方面,他认为,优厚的物质条件只是把人才吸引过来的第一步,“把人才留下,才是第二步的竞争。”
在吕本富看来,留住人才,既和企业本身有关,也和城市的氛围有关。“为什么很多人即使没有北京户口也要留下来?软性的氛围,是需要考虑的。”
对于国内白热化的人才争夺战,一位正在丹麦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的博士坦言,“高端人才还是会更关注工作机会、事业前景,如果这方面能和一线城市一样,当然会选择像成都这样更宜居、生活压力更小的城市。”
融不进海外的生活“蓉漂计划”让回国学子很暖心
“文化差异太大了!更不要说融进他们的生活了……”每次一提起在英国求学的时光,小刘似乎总有吐不完的槽。
正如大部分热衷于到国外镀金的学子一样,小刘在本科生期间就争取到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的交流项目,研究生期间又去了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攻读管理学硕士学位。
“国外的月亮不见得比国内圆,北上广深的月亮也不比成都的大。”在谈到毕业后的择业问题时,小刘的感慨颇多。
提及刚毕业找工作,小刘回忆:“一个新加坡的产品经理职位,在网上公示了好些天没人要,结果我刚打好申请表,就被本国人优先抢走了。”原来,在新加坡有就业保护政策,某些职位会首先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在国外找工作受挫以后,小刘开始转战北上广。“北上广的房价太高了,落户又困难。你一没房子,二没户口,在这座城市就生不了根!”小刘感慨地说,“成都对留学生落户的政策就好多了,我当时在北京参加一个留学生CLUB,一个在澳大利亚留学的朋友告诉我,成都对于留学生落户的态度很宽松,手续也简单。”
小刘表示前几天还听说成都要推行“蓉漂计划”,将推行“先落户后就业”。“这确实让人感觉很暖心,下一步我准备到成都找工作。”
名校硕士放弃留港:成都能帮我实现更大价值
眼下,香港街头的凤凰花开得如火如荼,于2013年赴港攻读金融专业本科学位的王思颖也迎来了和港岛说再见的时刻。
“我在这里待了4年,说没有感情是假的。”无论是车水马龙的中环街头、灯火辉煌的太平山顶还是海风轻拂的维多利亚港,都让王思颖对香港的留恋多了几分。
实际上,王思颖不是没有机会留在香港。不仅如此,名校文凭与丰富的实践经历还让她收获了来自北京、上海等多家金融机构伸出的橄榄枝。
当问及王思颖为何主动放弃了在香港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发展的机会时,王思颖表示,“我本身是湖南人,早几年到成都旅游时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热情与活力。后来到香港读书,我感觉生活在这里更像一个按规律运转的齿轮,而非一个可以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
偶然有一次,在同学的手机里,王思颖看到了成都某商场顶楼的熊猫雕像照片。“原来,成都给我的印象也许就像熊猫一样可爱又慵懒,但现在,我感受更多的是成都的向上。“我心想,在成都这样一座‘含苞待放’的城市,也许我能实现自身的更大价值,所以我准备到成都就业。”
当得知成都最新推行了“先落户后就业”政策,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即可落户的制度,王思颖说,“这一点是北上广无法比拟的优势,终于不用在找工作时把对方能不能解决户口放在第一位了。”
“北漂”一年难落户:成都的人才政策让我有安全感
兰州求学四年,今年6月刚毕业。大四期间,在北京辗转漂泊了一年最终落定。近期,在看到成都的人才新政后,肖明产生了“蓉漂”想法。
一直以来,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的薪资、机遇、环境等都是吸引毕业生求职的重要因素。肖明也不例外,“好的职业平台是我就业的第一追求,这能开拓我的眼界,很显然大城市的工作更可能达到这些要求。”
大四期间,肖明抓住学校的实习机会来到北京开始了求职之路。和大多数“北漂”一样,北京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1800元一个月的卧室只有6平方米,真的只能用来睡觉。”
正如当初到北京是因为好的职业平台,肖明觉得有更好发展机会的城市才是自己的目标。而这两日同学朋友圈展示的成都引才政策,让肖明萌生了“蓉漂”的想法。
“成都的人才落户计划很吸引人,各项产业计划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冲劲。”肖明告诉记者。对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在成都可凭毕业证落户,而想要一个北京户口,可谓是难于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