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暨“深化改革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举行。与会者围绕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人才驱动创新、“一带一路”人才战略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本次论坛由上海社科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上海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全国人才理论研究基地)承办。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目标,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与会者认为,中国当前正面临第二次“人口红利”。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核心就是受过良好教育且有创新力的人才,能否抓住这个红利,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谁把人才工作做好,谁就抓住了先机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何宪认为,开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研究,需要突出以下几点:第一,要突出全球视角、开放心态、世界格局、战略眼光,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为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确保人才引得进、流得动、用得好。第二,要突出中国特色,确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指导引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研究,为全球人才发展和人才制度体系建设提出中国方案。第三,要尊重人才和市场规律。着眼于突出更高程度的开放和更加公平自由的市场的角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搭建政府、社会、市场三方良性互动的人才和智力平台,促进人才、科技、资本的快速结合和高度融合。第四,突出重点和系统性。重中之重是要拓宽用人视野,破除制度藩篱,增强政策开放度,提高人才流动性,让天下英才各展其能。根本举措在于立足本土培养,强化本土人才国际化竞争水平,激活我国未来人才存量,形成可持续的全球人才竞争优势。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于信汇教授指出,在当前改革发展过程中,谁把人才工作做好,谁就抓住了先机,相应的工作就可以走得更快更好更稳一些。但同时,在人才工作当中面临的改革任务又非常艰巨,甚至可以说是异常艰巨。在这里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即人才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实践性、操作性非常强的工作。在实践中经常会看到叶公好龙的现象:口头上说人才工作很重要,一旦要动真格,就会找出种种理由推搪。其中既有客观存在的一些困难,但更多是观念和制度上的问题。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王通讯研究员指出,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所以研究人才问题必须把创新搞透。从熊彼特讲创新到现在已经100年了,100年来创新出现了哪些变化?他认为可以归结为九大变化,包括开放式创新、民主式创新、迭代式创新、合作式创新、协同式创新、颠覆式创新、升降维创新、生态化创新、创新。其中,所谓“升降维创新”强调的是系统性、立体化思维,“互联网+”就是升维创新。针对创新出现的变化,人才制度相应也要有所变化,要为人才创造更加宽松的氛围,完善体制机制等架构,同时相关决策者要跟上时代,“现在是时代了,但是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工业化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