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是杭州向创新活力之城进发的旗帜,是向世界名城起航重要的引擎,要让“工匠精神”成为广大职工的主流精神,成为“杭州制造”的内在支撑。要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懂技术创新、能担当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作出新的贡献。
以“杭州工匠”引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总工会界别组: 形成崇尚工匠的良好社会风尚
市总工会在本市制造业企业调研时发现,作为生产要素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在企业提升生产率中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调研我市工业系统6家机械制造业企业2016年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简况,我们可以发现,企业高技能人才在职工队伍中的占比与企业生产效益呈现非常明显的正相关。一线高技能人才比率为27.3%、20.1%的两家企业,企业人均利润都超过17万元,而一线高技能人才比率为0.2%、1.3%的两家企业,企业人均利润都不足3万元。可见,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企业,职工创新能力强,技能水平高,产品附加值高,企业效益好。
事实上,技能人才的缺口已经成为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痛点。在人才市场,许多普通应聘者“一岗难求”,而高技能人才岗位却“一贤难遇”。虽然企业每年在招工、培训上花费大量资源,但技能人才流失率仍然居高不下。根源在于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低,各种待遇难落实,大部分劳动者不愿意当技术工人。拥有一支忠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正是当前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共同愿望和迫切需求。
我们呼吁:选树“杭州工匠”,引领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的良好社会风尚。强化技能人才表彰激励,选树好“杭州工匠”,把杭州工匠的培养选树活动作为建设高技能领军人才队伍的重要载体,引导职工爱岗敬业,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把“精益求精、严谨细致、耐心专注、专业敬业”作为自身价值的体现。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打破“考不上大学才读职校”的认识误区,转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努力推动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广义人才观。真正形成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支持和爱护技能人才,让争当工匠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
深化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紧跟新业态新经济发展形势,与时俱进调整技能大赛工种目录,使技能大赛与企业需求和现代科技相融通,引领我市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开展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为技能人才搭建和提供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展示技能、提升素质的平台与机会,组织他们参与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保护他们的劳动创新成果与知识产权,帮助技能人才实现更全面的发展。
努力改善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与生活水平。促进技术工人充分就业,提高技能人才工资报酬,让能工巧匠的收入待遇与精湛技艺和辛勤劳动相匹配,切实改善技术工人的生存现状。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职业上升通道,完善技能人才的评价与奖励机制。对优秀技能人才,可参照引进高科技人才的做法,在购房、落户、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进一步激励广大职工学技能、练技能,走技能成才之路。
市政协委员葛小青:提高待遇激励工人学好技术
要将培育工匠精神落到实处,培养一支懂技术会创造的产业工人队伍,既要有工匠精神的感召和深入,更要从培养手段和路径上下功夫,搭建培养工匠的平台,让工匠享有应有的待遇,破除职工身份界限,提高技术工人社会地位与工资福利待遇,建立健全有利于工匠精神养成的制度体系。
职工收入分配结构不当,技能要素占工资收入分配的权重过小,一般情况下高技能人才的薪酬和福利待遇远低于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其技能价值未得到应有的体现。要尊重工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要有肥沃的土壤,适宜的环境,要改变社会轻视技术工人的陈旧观念,首先要让技术工人收入体面起来。技术工人、工匠应该被纳入中等收入群体。要强化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奖励扶持力度,让他们得到与其贡献相适应的经济激励,使他们有充分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措施之一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让劳动者报酬稳步提升。一方面,应尽快扭转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持续下滑的势头,使之逐步提升到60%左右;另一方面,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确保勤劳者能够致富,确保创造性劳动与复杂劳动能够获得应有的收益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