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精益制造袭来,中国制造迈向中国质造。如今,创客来了,机器人来了,工业机器人来了,3D打印机来了......中国智造时代来了。
去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第一次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抓科研、求创新、去产能、创品牌,成为这个时代赋予制造型企业的使命。制造型企业该如何应对挑战,浴火重生?在迈向工业4.0的新阶段,什么样的人才是招聘市场的热饽饽?面对“用工荒”,制作型企业该如何创新人才培养?9月2日到3日,2016年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举行,这一切都有了答案。
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人才是“中国制造2025”的痛点
“过去三年,中国制造企业面临着30年来未曾有过的困境。”在2016年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高峰论坛上,菲尼克斯(中国)总裁顾建党一句话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介绍,新兴技术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引领人类步入新的工业革命,引发制造业的深刻变革,制造业重新成为了全球竞争的战略焦点。刘院长称,“发达国家中高端制造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中国制造业形成了双向挤压。去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从国家层面提出‘制造强国’的战略。”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是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而转型的关键就在于人才,”刘院长解释,目前,我们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大量的关键零部件、系统软件和高端装备基本都依赖进口,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2013年,我国80%的芯片都依赖进口,进口总额达到了2313美元,同比增长了20.5%,甚至超过了黄油,成为了我国的第一大进口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