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核心是创新能力不强,实质是人才不强。”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说。
目前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尚不能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需求。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介绍:“制造业人才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二是人才培养和产业实际需求脱节,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三是企业在制造业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四是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
以机械工业为例,我国机械工业企业约60%产业工人学历在高中以下。
“需求量最大的技能人才初级工多,高级工少;传统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绝活绝技’出现断档。”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于清笈说。
大国工匠、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等为需求核心
《中国制造2025》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是改革着力点。
此次《指南》对2020年和2025年这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做了预测,总体来看,到2020年,人才总的缺口将达到1900多万人,而到2025年,总缺口将近3000万人(详细内容见图表《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
因此,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精准对接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是《指南》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