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持续开展工业“竞进拉练”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7-02-08

  按照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重大部署,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建设西部经济中心,而工业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去年底,国家工信部批准成都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要求成都。做大做强工业成为成都现阶段发展的必然选择。

  补短板,“工业强基”初显成效

  “十二五”时期,成都工业以14.4%的速度增长,2015年工业总产值过万亿。但是,成都工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从未超过50%,而沿海城市最高时超过了60%,然后才逐渐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这样才是有梯度有质量的发展。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而成都工业总量不够就是一块短板。工业强基就是要把工业作为基础产业,把工业作为发展的基础,同步推进量的扩充和质的提升。

  2016年,以工业强基行动为统揽,全市深入实施“成都制造2025规划”,加快构建“3+N”工业发展格局,着力抓好工业投资、工业园区和工业产业平稳增长,持续做好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和拓展市场三篇文章,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成都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回升,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呈现了“稳中向好、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

  工业增速持续回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呈现稳步回升态势,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市开展了工业“竞进拉练”4次,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246.2亿元、增长41%,技改投资1956亿元、增长38.7%,两大投资指标增速均为副省级城市第一。工业园区提升发展,加快构建“3+N”工业发展格局,规划建设“大创造”“大智造”“大车都”工业板块,全年园区基础设施投资超过200亿元。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获批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提升至31%、43%。创新驱动能力增强,军民融合创新加快发展,出台了“军民融合十条”,全年组织实施创新项目578个,新增国家级创新型示范企业1户,新增企业技术中心166户。企业主体不断壮大,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480户,其中新增339户,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7.2%,占全市GDP比重达48.3%。

  促建设,“工业强基”持续发力

  工业在三次产业中起着“接一连三”的作用,是现代经济的脊梁,是城市强盛的根基。成都建设西部经济中心,需要工业经济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当前,成都工业在产业发展和城市经济中的支撑作用还需进一步强化,工业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工业经济的动力和活力都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全市工业强基础、扩规模、优结构以及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仍然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产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命根子,要深入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加速推进成都工业发展。围绕加快建设西部中心,2017年,全市工业将进一步实施《成都制造2025规划》和工业强基行动,加快构建“3+N”工业发展格局,着力抓好工业投资、园区建设、稳增长、产业升级和企业服务,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一是继续抓好工业投资。抓住重大项目这个“牛鼻子”,持续开展工业“竞进拉练”,重点推进432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做大工业投资底盘。计划完成工业投资2850亿元、增长30%以上,占固定资产比重30%以上,完成全社会技改投资2200亿元。

  二是做强工业载体支撑。强化高新区、天府新区和经开区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快打造“大创造”“大智造”“大车都”工业板块,规划建设龙泉山东侧工业走廊,进一步完善“3+N”工业发展格局。同时,着力增强园区的开放合作水平,加快建设中德、中法、中韩、中古、新川等国际合作园区,成阿、成甘、成德、成眉、成雅等区域合作园区,以及“蓉欧+”陆港产业园。

  三是抓好工业经济“稳增长”。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强化对100户重点监测保障企业的跟踪服务,支持企业提速增效。加大对地方名优产品的扶持力度,支持本地企业间协作配套,鼓励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

  四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加快“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实施好《成都制造2025规划》重点产业推进计划,优化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轻工、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着力提高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工业占比。大力推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