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冬日,一组最新统计数字让人顿生暖意:今年1月至8月,北京市海淀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收入3399.7亿元,同比增长16.6%。
数字背后,一幅创新发展图景正逐渐呈现——海淀区不断挖掘文化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提高文创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水平,摸索出一套富有特色的文创产业“海淀模式”。
目前,海淀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占据了北京市的半壁江山,也引领自身走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从科技硅谷到文创高地,人们发现,文化海淀、创新海淀的味道更浓、更足了。
科技基因:
融合发展激发产业活力
前不久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十几部高清全屏数字影像展现了科技与乌镇元素融合的独特韵味,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与会者的由衷赞叹——这些数字影像均出自水晶石公司的创意设计。
早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视觉效果震撼的水墨长卷《千里江山图》就让水晶石公司一夜成名。“可要说起创业,还真不容易啊。”回首往昔,水晶石公司董事长卢正刚感慨万千。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水晶石发展路上布满荆棘。
“一方面是科技优势,一方面是人文优势”,在海淀科技硅谷的浸润中,工科毕业的卢正刚不断思索,怎样实现科技硅谷和文化特色的“耦合”,闯出一条新路?卢正刚和同伴们似乎在海淀科技和人文荟萃的现象中看到了突破的缝隙。最终,他们把发展的方向定为数字视觉领域。
这样的发展路径,正体现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海淀基因。
80余所高校、250多所科研院所、6000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丰富的文化、科技和人才资源打下了海淀文化科技融合的根基。在文化科技融合实践中,有着中国“硅谷”之誉的中关村(9.060, 0.15, 1.68%),不仅是我国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创业中心,也成为我国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
在海淀,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得以迅速推进,既源于市场的驱动,也离不开政府的主动引导。自2012年起,海淀先后出台了《关于率先形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格局的实施意见》《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等文件,在文化科技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技术攻关等方面作出具体的政策指引,并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
在科技基因支撑和政府强力引导下,一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龙头企业从海淀脱颖而出,成为中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引领者——艾德思奇公司通过营销技术与服务,实现广告投送的优化管理,营业额从0.5亿元跨越式发展到27亿元;昆尚传媒打造的“昆仑决”成为全球顶级格斗赛事之一,覆盖人口超过3亿;整合多种交易模式,博宝艺术网成为艺术品收藏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