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开启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6-10-11

  平顶山学院亚坤学院也正式开班。“亚坤学院”作为该校与河南亚坤实业集团联合共建的行业学院,是继“大河传媒学院”“李国桢陶瓷学院”“平高班”之后新成立的又一所行业学院,主要面向学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相关专业学生,鼓励学生开展创新研究。这是平顶山学院转型发展进程中值得纪念的又一件大事。

  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平顶山学院主动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建设省级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为抓手,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的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依托建设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开启多元化育人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学科专业建设凸显“集群式”

  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平顶山学院紧盯平顶山市经济发展布局,对接地方主导产业链、创新链打造了一批地方急需的特色学科专业集群。根据平顶山市“加快改造提升能源、化工、冶金建材、装备制造、轻工食品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机车及零部件、医药和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学校明确了“做大做强电气信息类、化工环境类、经济管理类专业群;适当压缩规模的前提下,做优做特文化创意类、教师教育类专业群;积极培育和发展医疗卫生类专业群,逐步形成新的增长点”的专业发展思路,新增符合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12个,停招4个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传统专业,限制部分社会需求不足、就业率偏低专业的招生规模。

  学校在加强专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重组了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旅游与规划学院,增设了信息工程学院、陶瓷学院。紧紧围绕智能电网装备制造、新型碳材料、智能医疗器械、地方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等领域汇聚队伍、搭建平台、开展应用研究,推进成果转化,打造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电气信息类、化工环境类、文化传媒类、经济管理类”四大特色学科专业群,形成了“电”“商”“文”“化”的办学特色。

  育人模式呈现“多元化”

  学校依托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中,探索了各具特色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

  电气信息类专业群探索了“依靠行业协会,牵手龙头企业”的合作育人模式。2015年学校被推选为平顶山市电器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与电器产业协会会长单位、行业龙头企业——平高集团联合开办“客服技术工程师”和“客户服务工程师”订单班。

  化工环境类专业群探索了“引厂进校、师生进企”双进合作育人模式。龙兴达煤化有限公司、河南明阳环境检测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学校设立车间,双方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从2015年开始,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实行“骨干教师一人一企”行动计划,由企业的工程师和学校骨干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

  文化创意类专业群探索出了“以项目为纽带,校媒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学校与地方主流媒体、传媒企业深度融合,将地方传媒机构、企业的真实项目引进校内,校企双方共同完成,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战训练的无缝对接。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大河网共建“大河传媒学院”“新媒体协同创新中心”等。2015年学校被评为河南省广告传媒业商会最佳人才培养基地。

  经济管理类专业群探索了“政府搭台,企业参与”的校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经济与管理学院与平顶山市湛河区国税局、地税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学校共建“纳税人学校”,整合区内有关企业,开展师资共建、合作育人,共同开展税务业务培训、税务政策研究及咨询服务。

  此外,学校还积极培育和发展医疗卫生类专业群,与省市级医院积极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今年4月份,学校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成功开办护理专业订单班。

  人才培养突出“应用型”

  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切入点,紧扣把握“行业定位”“岗位能力”和“创新精神”三大主题,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构建体现行业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建设要求的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试点推行“对分课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与企业共同规划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将企业岗位能力标准纳入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共同研讨每一门课程的大纲,详细到具体知识点、教学形式、培养方法等,学生的毕业能力以企业岗位职业标准、行业认证考核为标准;新闻与传播学院实施“理论教学案例化、实践教学任务化、课外实践项目化、考核评价市场化”的教学改革,将实际工作过程、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从“完成课内作业”到“创作实践作品”再到“将作品转化为产品”的三个层次的飞跃。

  此外,学校利用“互联网+”“服务+”等创新创业新模式,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体系、四个对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截至目前,该校立项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476项。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各类奖项285项、省级各类奖项320项;成功孵化了“窝牛街”“炎华兄弟健身”“小猪良仓”等10余个精品大学生创业项目,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开创了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新局面。

  经过近几年的扎实推进,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的能力日益增强,为建设示范性应用型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