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化危为机、智造突围,是宁波制造“硬核”发展的指向,也是宁波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面对此番大战大考,宁波制造该如何答卷,更好开启未来之路?近日,我们邀请到四位智库专家,一起来看看,他们有何见解和高招。
企业普遍承压 严峻考验催生升级动力
记者:疫情成为检测企业数字化转型价值的试金石,智能制造、大数据、云办公等热词背后,最终考验的是企业数字化能力。作为制造业大市,宁波该如何看待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
汪东芳:制造业是复工复产的先行军,宁波正在由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转型。根据21世纪产业研究院1月份发布的《2019中国智能制造指数(CIMI)报告》,宁波排名全国第五,前四名分别是深圳、上海、北京、合肥。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产生的新型生产方式,在发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赋能,降低人工依赖,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配置水平等方面具有优势,而这些正是疫情期间制造业复产达产及后疫情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解决的痛点和难点问题。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宁波企业意识到,机器换人、智能化、建智能工厂是未来制造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曾对宁波426家“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其中超过四成企业表示要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加快智能化技术改造步伐,以对冲疫情带来的影响。
刘磊鑫: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复工复产初期,制造业普遍承压,绝大多数企业面临着员工到岗率低的困扰,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来说,影响尤其大。在此过程中,已经完成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建设的企业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能够有效保证产能连续甚至扩大。比如2月份在多数车企产值下降的情况下,宁波旭升产值逆势上扬,预计同比增长近50%,其中的奥秘正是企业去年投运的数字化车间发挥了巨大作用。疫情,让更多宁波企业看到了智能制造的价值,也必将极大地激发企业开展智能化升级改造的需求,这正是宁波智能制造发展的重大机遇。
魏玉祺:疫情中,宁波一些制造业企业复产速度很快,甚至没有停工。分析下来,主要是提前布局了智能化流水线的企业。这几年一部分甬企在政府的鼓励下积极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主动谋求转型,其中一些成果在这次疫情的大考中体现出来。未来,随着用工成本提升,减少生产线上的员工将成大趋势,而目前在中银电池等企业智能制造的一些环节可减少约20%的员工甚至更多。此外,智能制造还让产品综合成本降低,获得更强的竞争力。
本次疫情持续时间较长,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难、资金链承压严重,这恰好点中了传统制造业产业的“命门”。但反过来看,也形成了对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倒逼。智造升级,正在成为甬企降低疫情影响、谋划后疫情时代发展的首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