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发挥“主阵地”作用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20-01-15

  “当前税制和征管模式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目标的匹配度有待完善”“要加快科创资源自由流动”“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全力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在广东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多位政协委员围绕粤港澳创新合作、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等话题积极建言献策。

  加快粤港澳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不能仅仅把一个区域‘围’起来,企业进来如何孵化、如何创新,应按照中央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要求,尽快完善到位相关税管和税收优惠政策,这样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力。”省政协委员、中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善明说。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省政协委员、腾邦集团董事局主席钟百胜表示,粤港澳的科技、产业合作目前仍未达到理想状态,多层面、跨区域的产业合作协调机制仍有缺失,尚未形成创新驱动、上下游配套完整的产业链条。

  “要加大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大科学装置、高级科研机构的力度。”钟百胜建议,要推动国内外资源在大湾区的协同合作,实施粤港澳创新圈计划,以大湾区科技融合发展为主线,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合作。

  民建广东省委会建议,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建立统一合理的标准化研究中心和人才资质互认中心,促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双向开放,打造要素流动畅通、科技设施联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平台。

  完善建设国家科学中心支撑要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优势,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人才、资金与科研基础设施是建设大型科学研究中心的支撑要素。虽然深圳已有长足进步,但相比于北京、上海,仍有差距。”省政协委员、深圳大学光电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张晗表示。

  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在《关于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国家科学中心的提案》中提出,深圳目前的基础与优势还不足以全面支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需要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吸引、集聚、整合全球优质创新资源,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建议启动“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支持深圳率先建立科学家合伙人制度,制定人力资源培育计划,放宽国籍、工作地等政策条件要求,鼓励国际化团队联合申请。

  民盟广东省委会建议,支持深圳围绕人才、信息、设备和资本等主要创新要素,率先探索在合作区内接轨国际的准入开放和自由流动政策,推动科研资金、设备及国际互联网数据的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同时,在深圳已具规模的鹏城实验室等4个省级实验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力量,支持深圳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领域建设国家级实验室,并积极争取承担国家战略性科研项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