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下午,全市推进新时代温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协调小组第一次(扩大)会议在市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总结交流了2019年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就2020年工作任务进行部署。
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是我市产业工人成长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市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记者从会上获悉,2019年12月12日,《新时代温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明确要通过22条具体举措促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根据《方案》目标,到2025年,我市要基本建成符合产业需求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建立和形成有利于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工作制度和成长环境,全市技能劳动者总数超过150万,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40万,产业工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劳动关系和谐指数居全省前列。
《方案》要求适当增加产业工人在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探索实行优秀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挂职和兼职。增加产业工人在各级各类劳动模范和先进代表等推荐评选中的名额比例。落实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企业在重大决策上要听取产业工人意见,涉及产业工人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经过职代会审议,鼓励产业工人代表有序参与企业治理。
针对产业工人开展的各类劳动竞赛、技能提升项目也将越来越多。《方案》明确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改进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建设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孵化拔尖技能人才,培育更多温州工匠和金牌工人。同时,完善职业技能竞赛选拔激励机制,推动竞赛成绩与职工技能评定、效益工资、职级晋升等有机结合。重点打造“瓯越工匠”技能大赛平台,每年组织市、县两级职业技能大赛100场(次),每年培育市级“技术能手”200名。鼓励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年薪制、股权制、期权制等收入分配方式。
产业工人的权益获得感也将进一步加强。根据《方案》,符合条件的非温籍高技能人才将纳入人才安居房保障范围,其他符合条件的产业工人纳入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整合户籍、住房、社保、子女就学等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并建立产业工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所需经费纳入地方财政。
据悉,为了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保障,我市还将从法治维权、财政投入、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营造尊重劳动和产业工人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