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加强人才培养交流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10-31

  引进人才培养,送出人才交流,广东中医药依托人才战略,向国际输送越来越多懂中医的老外和懂西医的中医,将中国传统医学带向全球各地。

  走出去

  与诺奖评审机构联手攻关

  和吉贝将学成中医返回欧洲的路线相反,“85后”医生苏国彬即将结束万里之外的学习,回到广州——数月前他已顺利通过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博士答辩。

  卡罗林斯卡学院是诺贝尔奖评审机构,2014年,广东省中医院与该学院就中医药预防治疗感染性疾病等方面展开合作。双方联手,对中医界来说极具开创意义。

  当时,包括中国在内全球都面临抗生素滥用、耐药所带来的严峻挑战,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首份《抗菌药物耐药:2014全球监测报告》,指出抗生素耐药延长了患病期并加大了死亡风险;耐药性还加大了卫生保健的成本。

  “卡罗林斯卡学院公共卫生领域专家们在寻找‘解药’时,关注到中医的一些独特作用,并向省中医院伸出了橄榄枝。”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卢传坚介绍道。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陈瑞芳据此特别谈到,中医并不是大众印象里的“慢郎中”,中医同样可以治疗急症,对疾病的理解并不是病毒感染或衣原体感染,而是运用中医的整体观及三因制宜观辨证论治。“当年‘非典’肆虐,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两个附属医院以中医‘温病’思路等对抗‘非典’,效果显著。”

  虽然外国研究者对中医感兴趣,但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双方要如何合作?

  卢传坚告诉记者,合作之初,广东省中医院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就确立了中医药预防治疗感染性疾病及其他疾病研究、高级人才培养、短期进修等方面的合作内容,“我们先通过医院输送一批中医药基本功扎实、又懂西医的专业人才,到瑞典学习、交流,搭建起中西医对话的桥梁。”例如苏国彬在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方向就是:慢性肾脏病患者感染结局、预防感染措施以及中医药的潜在作用。

  自2014年至今,广东省中医院已向卡罗林斯卡学院选送4名青年学者攻读博士,1人已通过毕业答辩。今年,广东省中医院与卡罗林斯卡学院双方还将就进一步拓展合作达成共识,采用高级临床研究骨干培训班模式,由卡罗林斯卡学院专家定期来粤授课,从而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人才培养进程。

  迎进来

  非华裔中医留学生增多

  在英国出生的简雅山,今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读大三。他的母亲是巴基斯坦人,“巴基斯坦传统医学也利用当地的植物做成药给病人服用。两种不同的文化在传统医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简雅山学的是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要背诵中医古文典籍,搞懂阴阳、节气……难度可想而知。但迎难而上的简雅山,越来越被中医的魅力折服。现在他和师兄一起在广州一间医馆跟诊,专门为来此看病的外国人做翻译。“对一些外国人来说,传统医学好像是迷信,我们用他们能理解的说法去交流和解释,会更有说服力。”

  类似吉贝和简雅山这样的中医留学生,正把中国传统医学带向世界各地。广州中医药大学自1974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以来,已为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多名中医药高级人才。目前,在校国际及港澳台地区学生超过3000人,其中学历教育学生超过2300人,规模居全国同类院校首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杨忠奇长期关注中医人才培养,他发现近年来一个新现象:非华裔的求学者越来越多。“这些外国留学生学成回国,绝大部分都从事中医药行业的工作,带回去的不仅有中医技术,中医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随之在海外开枝散叶。”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