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带两湾”创新发展新空间(沿江创新创业带、象山湾创新区、杭州湾创新区),将宁波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力争到2020年全面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前列。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以来,宁波科技创新紧锣密鼓:发展智能经济,聚焦智能装备制造、智能终端产品开发、智能无人系统应用、智能服务,推动宁波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引智全球人才,新材料科技城建设快马加鞭……
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打好补短板攻坚战,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层级。宁波市科技局局长黄利琴通过调研和思考,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以供给侧改革式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科技体制改革观点。8月初,她对科技日报记者说,以供给侧改革补创新短板,是科技体制改革在现阶段的一项重大课题。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就是要针对有效需求,创造有效供给,实现有效对接。贯彻落实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我们要对标全国第一方队,补齐科技创新短板,为浙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引领式贡献。
从战略的高度把握“补短板”的辩证法
黄利琴说,科技创新是宁波发展之魂。近年来,宁波市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很大,科技进步相对变化水平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列。2015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1.6%上升到2.4%;专利申请稳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40%以上;2011年—2015年全市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2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31项;拥有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082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313家)。
“但是,用发展眼光看,科技创新是宁波首抓的短板。”黄利琴说,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宁波经过多年的发展,奠定了较雄厚的经济和产业基础,但整体竞争力还不强,科技对新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供给和支撑不足,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平台还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供给的需求,重大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还存在瓶颈……都需要通过找准抓手补短板,推动我们的科技创新供给上新台阶。
黄利琴说,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把握补科技创新短板的辩证法:
一是把握长与短的关系。宁波发展到今天,有她自身独特的优势,比如:民营经济发达、开放性经济活跃、制造业基础雄厚、企业家创新激情很高……我们补科技创新短板,就必须扬长补短,立足我们已有的优势,把我们的“长板”资源引向创新,补齐科技短板,才能凸显宁波的特色和魅力。从另一个方面讲,如果不补齐科技创新的短板,宁波现有的优势就会弱化,今天的长板可能就是明天的短板。
二是把握去与要的关系。“去”,就是要抓住影响全局的关键,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上,明确主攻方向。当前,重点是要理顺我们的科技体制,整合资源,去掉落后的科技产能和低效的科技供给,营造新的创新生态,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拓展“技术+人才+资本+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科技供给的质量和效益。“要”,就是要立足宁波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主动链接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创新成果的转移,培育和引进一流的,对宁波发展有效的科技供给,用新的科技资源和创新服务补短板。
三是把握内与外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充分整合运用现有创新资源,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链接全球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更好地利用“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内”,就是对内盘活,注重内生动力的培育和提升;“外”,就是开放创新、兼收并蓄。一方面要把宁波的科技创新摆在全国科技创新布局中,积极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重大创新项目、重大创新平台、重大创新布局上争取国家对宁波的支持,以此带动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一方面要面向全球,引进宁波真正需要的创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