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10-18

  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南京被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唯一的特大城市,仅次于超大城市上海。《规划》在促进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中,明确提出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辐射带动淮安等市发展,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高地和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2018年,南京市委1号文件《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培育和集聚一批名校名所名企名家名园区,打造综合性科学中心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推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建设。

  由此可见,作为特大城市的南京应以建设长三角科创圈为契机,加快推动创新名城建设,在集聚创新资源、提升能级上积极作为,更好地发挥其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努力建设成为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驱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发挥科教优势,强化创新合作

  南京科教资源丰富,在建设长三角科创圈、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让科教优势成为创新优势;另一方面要学会通过合作方式推进科技创新。

  着重打造将科教资源与现实生产力紧密对接的重要平台。设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专项,重点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国家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全面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加快与长三角高端科研创新平台的全面合作。探索建立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新型研发机构落地。

  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在宁高校院所等单位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或大科学工程,积极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聚焦产业前瞻领域,着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产出一批原创性、标志性的科技创新成果,抢占产业技术竞争制高点。

  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鼓励校校、校所、校企间在优势学科群建设、人才培养、科研仪器设备共享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在宁科教资源整合、优势叠加、创新协同。围绕产业地标,探索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学院,加强学科交叉和人才培养,支持高校院所等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组建个人(团队)持大股的新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提供义务教育等公共福利制度、建立普惠型的职业培训管理制度。健全职业社会保障、薪酬和奖励制度等,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形成一批精益求精、专心致志,不断创新工艺、改进产品质量的现代产业工人。

  推动跨地域科技创新合作。推进南京都市圈和宁镇扬同城化发展,促进南京市与周边中小城市之间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要素,从而改善科技创新资源闲置、配置不合理的状况,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硅巷经济”,形成国际品牌集聚地和本土品牌孵化地

  在城市大规模建设中,如何激活老城区资源,防止创新资源流失,城市更新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硅巷”其特点是以主城区的存量空间更新为依托,高度汇聚现代科技、新兴产业、创新人才、科技金融等创新要素,而形成的创新科技产业集聚街区。

  通过改造释放空间。顺应高校院所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利用高校院所的存量建筑、闲置载体打造城市硅巷,引入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嵌入式在老城区容纳创新创业者,开展产业化的创新创业活动,打造校地融合、产城一体化、创新创业活跃度高的创新集聚区,提升点状闲散载体创新能级。

  打造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利用主城区便利的交通路网、强大的科研力量、齐全的金融支持、丰富的文化生活、权威的健康医疗、诱人的基础教育资源等,大力集聚科技顶尖专家,吸引全球顶尖人才领衔的高端创业创新团队或项目落地城市硅巷。

  形成多功能的智慧综合体。构建合适的社会关系网络,把研究机构、创业者、现有企业、投资者等有效联系起来,形成集合学习、创新、研发、交流等多功能的智慧综合体,产生协同效应,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产生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成为高端创新产品的生产源地。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