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人讲究“好事成双”。
首都北京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好事成双”已不再只是美好祝愿,更饱含了城市治理智慧——双翼齐飞、双轮驱动、双会客厅、双飞机场、双奥之城……它们关乎城市发展布局、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以更广阔的格局和更开放的视野,形塑着北京。
探其所以然,“双”的治理智慧体现着与时俱进的发展哲学,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优化调整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向高精尖迈进,升级城市基础设施品质,营造更加生态宜居的美好环境。“双”的治理智慧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城市发展要素既要保持个性化,又要相互呼应,产生叠加效应,形成发展合力。“双”的治理智慧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日报推出系列报道,以“双”的理念,阐释今日北京日新月异的变迁。
天安门向东约25公里,千年之城——北京城市副中心日新月异;向南约100公里,未来之城——河北雄安新区正在崛起。这两座新城与首都核心区在空间上形成“铁三角”布局,在产业培育和建设理念等方面错位发展、互促共进。
“在新的历史阶段,集中建设这两个新城,形成北京发展新的骨架,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关于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研究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有关情况的汇报时指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个新城,形成北京新的两翼。
方向清晰,北京全力而动。
缘起:集中承载互补共赢
北京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很多国际大都市曾经历的“阵痛”:交通堵、人口多、产业密……“大城市病”带来的焦虑与日俱增。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根本的出路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党中央大气魄、大手笔布局,在京津冀区域大空间、大尺度谋划,北京自此开启了前所未有的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
如今,家住通州区潞城镇杨坨村的陶海荣已搬迁上楼,住进了紫运南里小区。“没有国家建设城市副中心,哪有咱今儿的好日子!”老陶的话,说出了不少当地百姓的心声。
河北雄县米家务镇板北村,村民陈留僧天天说的也是家乡变化,“村里不仅有了现代化垃圾处理设备,还有了固定保洁负责清扫。”
让相隔百公里的两地农民生活改善、幸福满满的都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在通州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在雄安建设国家级新区。
这两片热土,构成了北京新的两翼。对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这幅两翼齐飞的雄伟蓝图构思已久。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北京城市总规时再次强调,要以首都为核心,雄安新区与城市副中心为“两翼”,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继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中央一声号令,北京迅速落实。时隔不到一个月,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好“一核”与“两翼”的关系。“一核”是指首都功能核心区,主要任务是进一步确立“四个中心”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更好地辐射带动“两翼”发展;“两翼”的主要目标,就是打造成为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当年9月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明确了“一核两翼”的空间格局,形成功能分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