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区、民营经济先发地。数据显示,目前温州民营企业数量占总量的99.5%,全市在册市场主体达96.9万户,相当于每10个温州人中就有一个经商办企业。如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成为温州这座靠民营经济“起家”“发家”“立家”的城市面临的重点问题。
“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形成政府与企业间的同频共振。温州正以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为主要抓手,奋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在温州市委书记陈伟俊看来,区域竞争的实质是发展环境的竞争,“我们参照世界银行标准,以企业和群众满意为最高追求,聚焦企业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全周期,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让温州市场更好地承载高端要素集聚、优秀企业成长”。
土地可以再“挤挤”
营商环境的构成十分多元,既包括土地、设施、资金、人才等“硬环境”,也包括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务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等“软环境”。
“政府比企业更清楚,一些‘硬环境’不改善的话,产业也会面临瓶颈。”康奈集团副总裁吴圣能表示。
8月29日上午,在温州市鹿城区,康奈的划裁料车间里,两台切割机正在工作中——通过操作屏排版要切割的形状,由机器臂自动扫描切割。据康奈相关车间负责人介绍,这样一台机器相当于4名切割工人的效率。除了提高效率,机器还可以检测到一张完整皮革中皮质的细微差别,让皮质更精准对应相应鞋子部位的需求,让皮革物尽其用。
“鞋革行业是传统行业,但康奈正通过品牌升级、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智能制造,蝶变为一家具备核心技术的鞋企。”吴圣能如是说。
应对产业瓶颈,政府早有规划。2014年,温州将鞋业正式列为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并推出了多个产业提升规划文件,包括《鞋业产业提升发展规划(2014~2020年)》《鞋业产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关于进一步促进鞋业产业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鞋革制造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明确了努力建设成为国际鞋业时尚设计中心、智造中心、展销中心的目标,并指明了强化创新设计、名企培育、技术改造和创新营销模式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