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人才总量超205万人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10-08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改革开放初期,青岛相继提出“科教强市”和“人才强市”的发展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逐步成为全社会的新风尚,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经过数十年发展,青岛人才队伍经历了恢复重建、全面起步、快速壮大、创新跨越发展的过程,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逐步摸索,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辉煌成就;建立起“请进来”引才、“走出去”揽才的海外人才引进渠道,海外引智成果丰硕;人才服务从发端到逐渐成熟并深入推进,在不同时期为各类人才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和使命,需要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接续奋斗、砥砺前行。曾呈奎、吴立新、郑守仪、管华诗、麦康森、唐启升、蔡文炬……一大批怀揣报国之志的优秀知识分子扎根青岛,并与这座城市共荣共生。他们潜心科研、奋力攻关,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想,以奋斗之姿,在复兴之路上创造出无愧时代、无愧历史的伟大业绩。

  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铸就“开放包容”的人才思路

  1946年夏,山东大学筹备在青岛复校时,37岁的曾呈奎就与青岛连接在了一起。那一年,他从美国来到青岛。在中国的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他树立了我国对海藻资源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的典范。在他研究成果的推动下,青岛市于1956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生产褐藻胶的车间,开创了我国海藻化学工业的先河……从37岁的豪情男儿,到2005年逝世,他把人生中大有可为的生命之诗写在了青岛的海天之间。

  今年已80岁的管华诗,依然奋斗在青岛科研第一线,精耕细作,为的是早日实现他心中的梦想——打造中国 “蓝色药库”。今年,他的团队与青啤合作的王子海藻苏打水上市,他们与正大制药合作的BG136海洋抗肿瘤药物即将申请临床批件,尝试着拆除了科技和产业的篱笆墙。

  从曾呈奎到管华诗,窥见的是扎根青岛的人才与这座城市共荣共生,不断创造辉煌。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折射出青岛这座城市对人才工作的重视。

  时针拨回到三十多年前,为满足引进国外人才工作发展的需要,我市于1985年成立了外国企业服务总公司,主要为外国、华侨、港澳企业及驻青机构,在青的外国人提供人力资源及其他综合服务。“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文革’影响,我市引智工作几乎是一片空白。外国专家局成立后,这项工作才驶入快车道。”1999年7月,青岛市外国专家局挂牌成立,姚继华作为第一任外专局局长,见证了青岛市引智工作快速发展的全过程。“外国专家局成立的十年间,我市共引进外国专家、留学回国人才等4000余人,选派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出国(境)培训3000多人次。‘洋智慧’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姚继华说。

  2000年12月16日,青岛高级专家协会成立,协会汇聚了全市各条战线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是一个高层次、多学科、辐射面广、综合性强的社会团体,首批会员300名。成立大会上,管华诗是揭牌嘉宾之一。翻看当时的资料,协会的成立就是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鼓励专家积极参与政府与社会发展决策,孵化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发挥人才集聚作用,提高青岛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的能力。

  2001年,我市组织了“海外百名博士创新周”活动,中间经历了“海外人才周”“海洽会”的变迁。2011年,大会正式更名为 “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如今,“蓝洽会”已成为高端人才认识青岛、走进青岛的一张名片。近年来,这张名片吸引 3500多名海外留学人才报名参会,直接吸引800多名高层次人才“留下来”创新创业,其中,创办高科技企业300余家。

  ……

  进入新时代,海纳百川的青岛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丝毫未减,反而越来越深。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提出,人才是城市最大的动能,是城市发展最深厚的底蕴,全社会要从心底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全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助力人才成长、成才、成功。“推动青岛高质量发展,发起15个攻势,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青岛现在的人才还远远不够,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在青岛竞相迸发、让所有人才的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今年4月3日,在青岛高级专家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上,王清宪如是说。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回看青岛的“人才图册”,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石墨烯之父安德烈·海姆教授选择来青创新创业,实现了青岛诺奖人才引进“零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海内外院士入驻青岛国际院士港、青岛院士智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创新驱动力。

  这背后,得益于青岛不断优化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政策环境、服务环境,真诚地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不断提升我市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的软实力。

  2012年,“青岛英才211计划”涵盖了重点产业、科技创新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管理等16个领域,实现了人才政策全要素集中,加快百万人才集聚岛城。2013年,启动实施了青岛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分别给予入选人才100万元项目研发补助和30万元安家补贴。2014年,设立编制“蓄水池”,解决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引进编制短缺问题。2015年,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出台《关于打造“国际海洋人才港”的实施意见》,在安家、创业、科技、培育、保障等5个方面提出核心政策30条,并配套出台了13个实施细则。2017年,实施了顶尖人才引进培养工程,给予新培养、新引进的顶尖人才500万元生活补贴、顶尖团队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2018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五大工程的意见》,这项被誉为青岛有史以来含金量最高、创新突破力度最大的人才新政,涵盖了引才、育才、助才、成才、留才等各个方面,确定了五年集聚100万人才的目标,为实现人才驱动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吸引人才也离不开创新载体和创业孵化器等各类人才事业发展的平台载体。

  “2013年创业之初,我们资金有限,根本没有钱去外面租专门的办公室,只能把公司注册在家里,研发地点是自家厨房。”直到2015年,靳钊创办的公司作为第一批博士创业企业入驻青岛博士创业园,免费获得了100多平方米的办公用房,税务、工商等繁琐的手续也可在园区的公共服务大厅一站办理。靳钊坦言,这让他能够把精力放在研发推广上,使公司真正快速发展。靳钊研究的固相微萃取技术不仅打破了技术和产品的国外垄断,还取得了更优的性能。

  靳钊入驻的青岛博士创业园,目前已发展为城阳、市北、李沧三个园区,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自2014年启用至今,城阳园区累计吸纳27批共277家企业入驻,吸纳博士人才372名,目前在孵博士139名。通过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支持,量身打造“博式全+服”孵化服务体系,助力企业加速成长。今年5月20日,又一重磅园区——青岛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在城阳区开园。园区一期运营面积共5.6万平方米,不仅为初创期博士后项目提供孵化空间,也为成熟期博士后项目提供了产业加速空间。目前,园区引进了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德国耶拿大学、日本丰田工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博士后项目25个、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50余人,涵盖了海洋经济、物联网、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医疗健康等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

  据统计,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国际院士港、博士创业园等为主体的全链条、多层次、立体化的创业孵化平台体系。其中,中德生态园、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国际邮轮母港、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等功能区以职员化为主的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充分激发了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体制机制顺,则人才聚、事业兴

  70年来,为广泛集聚人才,我市勇破藩篱,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

  1989年1月7日,《青岛市引进国外人才工作暂行规定》出台,要求围绕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建设工程、重点技术改造工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城市规划、开发建设、高技术和新兴科技领域,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国外专家;1999年9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开发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放宽引进国内人才政策,高层次人才引进实现了突破;2016年,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制定《青岛市“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明确了人才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改革同样大刀阔斧。1984年8月,市人事局与市委组织部联合下发《关于改革人事制度的意见》,各县可直接从外地区、外单位引进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助理工程师以上职称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多种形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1999年,市人事局研究出台《关于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开、竞争上岗的实施意见》,实行以考代评、考评结合,彻底打破了过去“评聘合一”的管理模式;2012年,我市全面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改为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2017年,首次将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职称评审范围,将中小学教师职称中级评审权限下放至各区市。

  ……

  不断畅通的体制机制,成为促使各类人才“留下来”的“定心丸”。

  2015年,青岛开始面向在青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发放“人才服务绿卡”。2017年,对原有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和人才服务绿卡制度进行了完善创新,在出入境和居留、户籍、工商、税务、科研、住房等方面推出17条人才服务政策,进一步扩大了高层次人才服务范围。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8月,全市集聚各类人才 17.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4.5%,我市人才总量突破205万。“双招双引”是“一把手工程”,是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当下的青岛,正在发起一场人才聚集攻坚硬仗。通过提升人才政策综合效能,拓展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推进全民招才引智工程,构建人才、产业融合机制,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等,实现人才总量明显增长,人才结构明显改善,营造尊才爱才用才氛围,提高人才与产业发展匹配度。“双招双引”攻势,必将让引进来的资本、技术、人才、市场、观念、管理等要素与青岛既有的优势资源重新优化组合,实现更高水平的优化配置、价值倍增。

  当前,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国之重任,中央批复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建设,青岛站在了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最前沿。

  处在新的历史方位,走到新的发展阶段,更要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眼界、魄力、气度。大势已来,青岛树立起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努力建设一支能够站在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让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