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东各地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坚持南粤地域农业特色生产,以“珠三角”的桑基鱼塘,粤西的热带农产品,粤东的精耕细作传统为代表,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广东敢为人先,真抓实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公共服务日趋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农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整体改善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一、农业经济总量实现跨越性增长,农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农业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发展壮大,农业总体实力不断增强。199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2004年突破2000亿元,2014年突破5000亿元。201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6318.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24.7倍,年均实际增长4.8%;是1978年的7.6倍,年均实际增长5.2%。其中,农、林、牧、渔业产值比1949年年均实际分别增长4.2%、8.6%、5.1%和7.2%。2018年,广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位居全国第5位,在占全国1.9%的土地面积上,生产约占全国4.7%的蔬菜、6.5%的水果、5.2%的肉类和13.0%的水产品,实现占全国5.6%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二、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结构持续优化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增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立足地区实际,充分发挥地理自然条件优势,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高。
2018年,广东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685.85万吨增加到1193.49万吨,增长1.7倍,水产品产量由21万吨增加到842.44万吨,增长40.1倍;猪牛羊肉产量由1978年的48.45万吨增加到287.56万吨,增长5.9倍;蔬菜产量由1989年的916.88万吨增加到3330.25万吨,增长3.6倍;水果产量由1952年的16.50万吨增加到1547.81万吨,增长93.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