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智能网联、5G远程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密集传递的新动向,成了智博会上的“热词”。
会场外,国内汽车行业深度调整的大环境还在持续。
爬坡过坎——汽车“重镇”重庆沉心静气,目标明确,路径清晰。
这座在新中国汽车工业版图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西部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造新动能、培育新增量,迈出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努力实现汽车产业新的突破。
百花齐放的“汽车城”
时间是长河,也是坐标。
1958年5月,长安机器制造厂(现长安汽车)经过大半年探索,按照美国威利斯汽车公司生产的M38A1车型进行仿制,试制出第一辆样车,命名为“长江牌46型”吉普车。
巴渝大地,诞生了新中国第一辆自制吉普车。
上世纪60年代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进一步驱动了重庆汽车工业加速。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7年成为西部唯一直辖市后,在长安汽车“军转民”“微转轿”两次创业带动下,重庆汽车工业驶上了发展快车道,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重庆通过技术引进与合资经营,彻底摆脱“缺轻、少微、无轿车”局面,“重庆造”汽车在全国市场的话语权不断壮大、品质持续提升。随之而来的是,一批民营摩托车企业纷纷与国有车企合作,借船“下海”进军汽车制造领域。
两江激荡,见证着本土自主品牌乘用车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搏击海外的坚韧探索;蕴藏着积极招商引资,推动“整机+零部件”产业链垂直整合,资源集中发展的模式“密码”。
2014年,重庆汽车产量突破260万辆,“晋级”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到2016年,重庆全年汽车产量达315.62万辆,产值近5400亿元,成为全国唯一汽车年产量超过300万辆的城市。
沃野千里,百花齐放——高速增长中,重庆有着不同于国内其它汽车重镇的鲜明特质。
截至2018年,重庆市共拥有汽车生产企业41家,其中整车生产企业21家,专用车生产企业20家。全市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近千家,构建起集发动机、变速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车桥、内饰系统、空调等各大总成完整的供应体系,汽车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超过70%。形成了以长安汽车为龙头,长安福特、上汽依维柯红岩、上汽通用五菱、东风小康、北京现代、华晨鑫源、力帆、庆铃、潍柴嘉川、恒通等10多家整车企业为骨干,1000余家配套企业为支撑的“1+10+1000”汽车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