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该怎样用好国家赋予的政策?怎样通过制度创新探索出加快南京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怎样处理好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联动发展与错位竞争的关系?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审计大学、江苏省社科院等的专家学者,在南京“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南京加快推动自贸区建设的目标思路和发展路径研究”开题论证会上,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他们的思考和回答。
自贸区方案有很多可以探索创新的地方
江苏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宏研究员,参与了江苏申请自贸区方案的编写、讨论、修改、审批等全过程。“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务院给了两个定位:着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他说,自贸区全称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要适当突破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进行政策创新,在小区域内开放,做好监管,进行风险测试、压力测试,然后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
江苏自贸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完全一样,但是上海新片区的层级要更高一点。“上海新片区方案明确要引领长三角发展,江苏自贸区要研究自身与上海新片区的关系,既要与上海新片区联动发展,也要应对它的竞争。”他说,现在的江苏自贸区方案,字数不多,但都是干货。虽然看起来都是一句话一句话的罗列,但每一句话里面都有很多可以探索、创新的地方。比如,方案关于绿色金融就一句话,里面能做哪些创新、可以探索出什么样的制度,我们一方面可以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另一方面可以做预期研究,争取将探索出来的创新成果,在一年后的2.0版方案中固定下来。至于南京自贸区的建设,他建议除了这些制度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外,要探索南京自贸区跟两个综保区、港口、机场如何联动发展;要探索如何为江北新区直管区等地方提供一些服务、协助整个江北地区发展;要探索跟安徽相关区域建设自贸区协作区,把南京自贸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出去。
尝试建设海关科创监管大楼,突破研发产业发展政策痛点
“南京加快推动自贸区建设的目标思路和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由南京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承担。论证会上,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汤晋,介绍了我市“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要求。他说,我市“十四五”规划,按照国家和省市统一部署,于今年5月份开启正式编制工作。前期研究共有35个重大课题,包含发展战略、产业、创新、民生、城建等各个方面,课题要求研究成果既有战略性、前瞻性,又有实践性、易操作性,能够为我市“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起草提供支撑和启发。
课题负责人、南京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韩剑教授,介绍了“南京自贸区建设”的前期调研和准备情况。他说,课题组前期在南京、苏州、上海、广东、海南等地调研过程中,掌握了较多关于自贸区发展的一手资料。
“和其他地方的自贸区相比,产业定位是南京自贸区最大的优势。”韩剑说,南京产业定位清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金融科技是下一步南京发展的主导新兴产业。江北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自贸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区叠加”区域,但与其他自贸区相比,枢纽型经济优势不太明显。接下来,需要围绕南京自贸区的定位打造“两城一中心”,探寻如何通过自贸区把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到南京的发展路径。“南京服务业发展的短板主要是生产性服务业,要探寻如何利用自贸区这个载体,进行数据开放、改善营商环境、保护知识产权,重点吸引生产性服务业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