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昆明调查队对嵩明、晋宁、富民三县27户蔬菜种植户2019年上半年蔬菜的生产、销售及收入的调查显示,昆明蔬菜产业蓬勃发展,菜农收益较好,但在发展上也暴露出生产现代化、规模化水平较低,种植品种单一,销售渠道狭窄,价格波动大等问题。粗放型、低生产率的蔬菜产业发展瓶颈已经显现,蔬菜产业呼唤现代化发展。
种植方式以大棚为主
调查显示采取大棚种植蔬菜的占66.7%,主要集中在嵩明和晋宁县。大棚内种植的品种主要是速生叶菜,如意大利、上海青、油麦菜、黄白、奶白、包心菜等外销品种,露天种植的有荷兰豆、青花、夹豆、青蒜苗、韭菜等。
走进嵩明县和晋宁区这样的蔬菜种植大县,就像走进了一个叶菜王国,到处都是成片的大棚,小农户、规模户、合作社在大棚内种植的都是叶菜或鲜花,主要销往全国各地,这两个县的蔬菜外销比例高达93%。
据昆明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0万公顷,产量300万旽,产值60亿元,比十二五规划增长16.1%,外销产量超过75%。
菜农种植蔬菜收益好
嵩明县杨林镇官渡村有农户1300多户,村书记介绍说:“种植蔬菜很赚钱,承包地几乎都是自己种植蔬菜,全村无流转出租给外地人的耕地。种植蔬菜0.33公顷,二茬就收入5万元。”
由于2019年去冬今春二季的价格行情好于往年,接受调查的27户除1户种植白菜亏损6000元外,其余全部获利。15户小农户种植蔬菜户均0.55公顷,纯收入2.87万元,每公顷纯收入5.16万元。9户规模户种植蔬菜户均2.39公顷,纯收入27.53万元,每公顷纯收入11.54万元。三家合作社户均21.2公顷,纯收入231.6万元,每公顷纯收入10.92万元。由此可见,小农户的每公顷收益是规模大户或合作社的一半不到。
发展蔬菜产业现代化
虽然昆明蔬菜产业现仍存在生产的现代化、规模化水平较低,新型蔬菜经营主体发展较慢,销售渠道狭窄、流通营销手段单一,产品种类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但与此同时,产业发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首先,中央最近印发了《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其次,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了2019年6大类37个重点强农惠农政策。再次,云南省蔬菜产业(2018-2020)行动计划中明确了昆明需要完成的任务。最后,云南省政府近日出台了《关于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指导意见》,在全省范围内择优创建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
因此,抓住机遇,结合昆明实际,制定计划措施,并贯彻落地生根,按照3年打基础、5年初见成效打牢绿色蔬菜生产基础,强化蔬菜商品化现代化生产。
要努力争取“一县一业”示范县的名额数量。晋宁区、嵩明县在蔬菜生产、物流、冷藏运输、加工、技术服务等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可争取成为第一批蔬菜示范县。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增强整体经济实力,建设“一村一品”示范村。
要加大互联网信息和规范专业的现代化交易市场建设,发展“订单农业”,避免种植种类的单一和品种的同质化,打造“昆菜”品牌影响力和营销力。
要拓展国际国内有机市场,巩固国内重点市场,加强与主要销地批发市场对接,与一线城市等地联合建设直供基地。
多措并举下,方可推进昆明蔬菜产业实现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