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近日出台,这份文件为济南市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加快现代保险服务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意见》提出了哪些创新举措,而这些措施又该如何贯彻落实呢?济南市保险行业协会会长郭建中接受了本报专访,描绘了一幅济南市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蓝图。
近年来,济南市在打造省会城市金融中心战略指导下,围绕东部新城“金谷”建设,努力构建保险机构集聚圈,支持保险业创新服务,有效助推了济南经济的发展。郭建中认为,作为省会城市,济南保险业的发展凸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保险机构集中。目前在济南设立保险机构的保险公司已达82家,其中有2家保险总部,80家省级分公司, 另有46家中介法人公司。他们落户于济南,为济南经济和民生服务提供了多样化的保险保障。
第二,保费规模相对较大。2015年全市总保费收入达到222.73亿元,占全省的14.4%、全国的近1%。2015年济南保险业发展增速为57.41%,高于全省平均增速34.11个百分点。
第三,保险发展水平衡量指标相对较高。衡量一个地区保险发展水平的指标主要包括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保险深度是指该地保费收入占某地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它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保险密度是指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费额,它反映了该地国民参加保险的程度。2015年济南市保险深度3.65%,高于全省平均值1.2个百分点;保险密度为3123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倍。
第四,为社会提供保障较多,并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2015年济南市保险业为全市经济和社会提供风险保障9.76万亿元。在企业财产、家庭财产、意外、养老、医疗、健康、责任等诸多方面都有了保险保障。2015年,保险资金直接投向济南市累计达285亿元,占投向全省保险资金总量的50%以上,已成为地方融资的重要渠道。
第五,保险险种分布相对较广。2015年济南市共开办保险险种960个,覆盖了全市的工业、农业、商业、教育、卫生、建筑、交通等众多领域。2015年济南市意外险、健康险保费规模均位居全省17地市首位。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办了生猪价格指数保险、银龄安康保险、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试点推广了食品安全责任险、环境污染责任险和电梯安全保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