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创新的出发地,中关村从籍籍无名的京西小村,变成世界知名的“创新名片”,其成长和发展的传奇历程,正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创新发展的鲜活例证。
受益于创新发展这个“发动机”,2018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比2013年增长39.5%。
北京正以更大力度的改革营造创新创业生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参与国际创新合作,以更高水平的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中关村是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迎来“春天”气息的沃土。上世纪50年代,坐落于中关村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大楼里走出了7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近30位中科院院士,“孵化”出一批新的核科学研究机构。
1980年10月,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等人开办了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此后,科技人员和高校院所创办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到1987年底,中关村地区有各类科技企业148家,被称为“电子一条街”,此后走上创新发展的“快车道”。
经历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发展阶段,如今的示范区规划面积488平方公里,形成“一区十六园”格局,全球高端要素资源聚集发展,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
目前,示范区已汇聚近万名外籍人才和3万多名海归人才,聚集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约300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30家在示范区设立子公司或研发机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核心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旷视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在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的WAD、NTIRE等3项挑战赛中击败世界知名科技巨头,获得6项世界冠军;国联万众公司开展“5G通信用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核心芯片产业化”技术研发攻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关村,是深化改革的“试验田”,更是自主创新的“主阵地”、新兴产业发展的“排头兵”。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说:“中关村示范区将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有新作为,在引领高质量发展上有新作为,在深化改革和开放合作上有新作为。”
在中关村的带动下,北京也在用数不清的“首创”和“第一”,向科技创新之城不断迈进。
北京有最引人关注的发明: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全球首次发现了有效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建设了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第一个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
为高效协同推动科技创新,北京与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0个部委和单位组成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制定分年度滚动实施的工作方案及项目清单,以及28个监测评价指标。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平台,北京聚焦“科学”与“城”的功能,坚持“多规合一”“融通创新”“联动发展”——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突破怀柔科学城,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发力高端制造领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