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新政”以来 成都落户人才突破30万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08-12

  一座城市的生命力更多地取决于年轻人,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正在给成都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最新数据显示,通过《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简称“成都人才新政12条”)落户成都的青年大学生以每天超过500人的速度在增长,截至目前,已累计突破30万人。

  30万青年人才把梦想安放在成都,成都也从各方面给予他们看得见的美好未来。两年来,成都积极营造“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的浓厚氛围,对年轻高学历、创新高水平的人才吸引力显著增强,呈现出人口数量加快集聚、人才结构加快优化的良好态势,为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青年为城市注入生机和活力

  奠定城市永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办理落户手续,我只花了两个小时,这就是成都的速度,以及成都向世界英才给出的最大的诚意。”陈志超去年大学毕业之后选择留在成都,也享受到了落户、住房等各方面优惠政策。

  一个月前,湖南小伙黄震从厦门大学毕业后不远千里来到成都,应聘的是位于天府新区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来成都前,黄震已经在网上按照程序申请入住了位于天府大道南段2028号石化国际酒店7楼的天府新区青年人才驿站。申请发出的第二天,黄震就收到了入住通知,“在线办理非常方便,非常高效。”驿站就设置在酒店内,住宿条件和氛围都让他觉得特别满意,黄震说,“青年人才驿站就是他在成都奋斗打拼的起点。”

  2017年7月“成都人才新政12条”正式实施。这条成都历年来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人才政策一经发布,立刻在全国掀起“引爆”效应。与此同时,为鼓励外地大学生来蓉创业、在蓉大学生留蓉发展,市委、市政府大力改革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人才绿卡体系,推进人力资源提能行动,为城市长远发展集聚人才资源,为城市未来发展谋篇布局。

  对成都而言,各类人才的引育壮大也正在给这座城市注入生机和活力。

  “成都人才新政12条”实施以来,累计吸引大学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超过30万人,其中研究生学历占11%,30岁以下占80%。中青年、高学历人口的涌入,在缓解人口老龄化和优化人口结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新增户籍人口36.4万,人口老龄化率下降0.25个百分点,实现近10年来首次下降;截至2018年底,我市新增户籍人口40.7万,人口老龄化率进一步呈现出下降趋势。目前,我市人才总量达529万,占人口比32.4%,人口结构的改变、人才总量的聚集,有效促进了“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叠加释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

  加速领军人才集聚

  打牢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5年间,从留美的医学博士,到科技公司的董事长,西安人魏亮的人生阅历在成都实现了一次升华。在高新区建立仕康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解决器官移植的终端问题后,为了用科学思维解决身边的健康问题,去年6月,魏亮又成立了成都嗨米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一双由PAS类高分子航天科技材料制作而成的“嗨米筷”。

  当一座城和一个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城市发展崛起相辅相成。一双筷子的变革,实则是优秀人才的加速集聚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的典型案例。

  高质量发展的密码在于人才与产业的精准匹配。匹配度越高,发展就会越快,质量就会越好。两年来,我市已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自主评选“蓉漂计划”专家659名、团队64个,增速分别达到45%、43%,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顶尖团队95%以上与“5+5+1”重点产业密切相关,其中36名“蓉漂计划”入选专家创办或领办的18家企业成长为“准独角兽”企业。

  与此同时,“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也日益紧密。2012年引进的生物医药人才李博士,用短短6年多时间,打造出逾4000亿结构全新、具有多样性和类药性的DNA编码化合物的药物筛选“种子库”,建成中国第一、全球最大的编码小分子化合物库,在推动原创小分子药物研发、弥补产业生态链短板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

  为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我市积极构建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招双引”良性互动机制,对照“5+5+1”现代产业体系细分领域,推动“全球人才搜索系统”与“招商云网”数据共享、资源共用,形成与产业链动态耦合的人才链,最大限度地将人才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创新“人才+项目+资本”协同引才模式,产生“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兴办一个企业,形成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