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不断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步伐,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加大“非遗”保护力度……文化事业迎来“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文化自信日益坚定,文化影响力和软实力不断提升。
弘扬传统文化 让非遗项目“活”起来
盛夏的青城蓝天绿草气候宜人,景色格外美丽。呼和浩特市莫尼山非遗小镇几乎每天都人头攒动,游人们扶老携幼纷纷来到这里,观看非遗项目,品尝有文化味儿的食物,登高望远,暑期过得很是惬意。8月7日正值七夕,不少游人身着汉服,来到莫尼山非遗小镇体验传统七夕风俗,包括七夕乞巧追根溯源讲解、祈福结缘、巧手穿针、喜鹊非遗制作等,大家用最古朴最传统的方式,感受七夕的民俗味道。
非遗传承人薛籽女面塑技艺一绝。薛籽女是托克托县面塑技艺的重要传承人之一,心灵手巧的她从小喜欢面塑,她还把清水河县的面塑与托克托县的面塑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面塑。七夕这天,来这里游玩的大人孩子们都被这些内容丰富、构思独特、外形精美的面塑吸引,认真地和传承人学习面塑技巧。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400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集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城市文化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我市开展了广泛深入的非遗普查调研、项目挖掘评审、非遗基地(所)建设、非遗进校园、非遗实践与展示、非遗纪录片及宣传册拍摄印刷、非遗实物收集整理、四级名录体系建设、智库建设、非遗理论研究、培训与交流等基础性工作,为首府非遗工作夯实基础、提升质量数量,扶持生产性项目保护,让非遗与百姓生活相融、与现代生活相融,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亮点。
今年上半年,“蒙古象棋”“查拳”“新城蛋雕”等30多项非遗项目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呼市二中、民族小学等70多所大中小学,为一万多名在校学生进行了200多次传习讲授活动。呼和浩特市非遗保护中心2016年在全市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后,首批进入20所学校开展活动,当年受益学生达3000余人次。2017年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更加深入,项目涵盖国家、自治区、市、旗县区级四级非遗代表性名录,覆盖全市大中小学50余所,受益师生达8000人次。2018年覆盖全市近100余所大中小学,在全市九个旗县区各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传习教学活动。广大学生在教学体验过程中,加深了对非遗的认知与了解,并懂得了如何去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