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落户人才突破30万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08-08

  “成都人才新政12条”实施以来,累计吸引大学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超过30万人,其中研究生学历占11%,30岁以下占80%。中青年、高学历人口的涌入,在缓解人口老龄化和优化人口结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新增户籍人口36.4万,人口老龄化率下降0.25个百分点,实现近10年来首次下降;截至2018年底,我市新增户籍人口40.7万,人口老龄化率进一步呈现出下降趋势。目前,我市人才总量达529万,占人口比32.4%,人口结构的改变、人才总量的聚集,有效促进了“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叠加释放,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撑。

  加速领军人才集聚

  打牢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5年间,从留美的医学博士,到科技公司的董事长,西安人魏亮的人生阅历在成都实现了一次升华。在高新区建立仕康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解决器官移植的终端问题后,为了用科学思维解决身边的健康问题,去年6月,魏亮又成立了成都嗨米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一双由PAS类高分子航天科技材料制作而成的“嗨米筷”。

  当一座城和一个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城市发展崛起相辅相成。一双筷子的变革,实则是优秀人才的加速集聚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的典型案例。

  高质量发展的密码在于人才与产业的精准匹配。匹配度越高,发展就会越快,质量就会越好。两年来,我市已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才,自主评选“蓉漂计划”专家659名、团队64个,增速分别达到45%、43%,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顶尖团队95%以上与“5+5+1”重点产业密切相关,其中36名“蓉漂计划”入选专家创办或领办的18家企业成长为“准独角兽”企业。

  与此同时,“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也日益紧密。2012年引进的生物医药人才李博士,用短短6年多时间,打造出逾4000亿结构全新、具有多样性和类药性的DNA编码化合物的药物筛选“种子库”,建成中国第一、全球最大的编码小分子化合物库,在推动原创小分子药物研发、弥补产业生态链短板方面发挥出巨大作用。

  为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我市积极构建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招双引”良性互动机制,对照“5+5+1”现代产业体系细分领域,推动“全球人才搜索系统”与“招商云网”数据共享、资源共用,形成与产业链动态耦合的人才链,最大限度地将人才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创新“人才+项目+资本”协同引才模式,产生“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兴办一个企业,形成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

  人才工作带动城市影响力提升

  让“蓉漂”品牌在全球叫响

  4月下旬开始,环球中心、菁蓉汇等地每天晚上都会点亮“蓉漂人才日”的主题灯光秀,用这样的专属礼遇致敬“蓉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把梦想安放在成都,除了城市本身的魅力,成都也正在用给力的人才政策,许“蓉漂”们一个美好未来。

  引进来,更要留下来。“蓉漂人才日”,是市委、市政府为广大“蓉漂”人才设立的专属节日:“成都人才新政12条”将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设为“蓉漂人才日”。这是成都与“蓉漂”们的约定。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鲜明提出“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成都尊重每一位个体的梦想,珍惜每一种向上的力量,用最大的诚意助力“蓉漂”实现个人价值。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以“蓉漂”IP概念塑造全市人才工作品牌,极大提升了成都人才工作的全球显示度和城市影响力。“我们以‘蓉漂’品牌冠名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顶尖团队的‘蓉漂计划’,创办培养跨界人才的‘蓉漂人才发展学院’,开展‘蓉漂人才荟’系列招才引智活动,设立尊重人才的专属节日‘蓉漂人才日’,健全‘蓉漂’综合服务体系,建设‘蓉漂青年人才驿站’,打造‘蓉漂’系列文创产品,拓展‘蓉漂’品牌宣传渠道,大力营造‘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的氛围。”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上个月,“蓉漂人才发展学院”正式成立了。学院以人才资源深度开发为切入点,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界共治”模式,设置政治引领、能力提升、企业发展、理论研究“四大课程体系”,致力培育一批跨界融合、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为打通国际化人才流量新入口,设立“蓉港人才合作示范区”,建立31个海外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举办成都全球创新创业大赛,集聚全球优质资源落地转化。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