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最大限度释放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叠加集成效应,提升创新治理能力,增强体制机制创新的内生动力。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
完善激发创新人才活力的新机制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鼓励企业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探索计入企业研发费用的办法。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在人才与产业互动发展、人才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等方面开展试点。鼓励高校以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为依托,探索科教结合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围绕国家和全市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结合驻青高校优势学科和青岛产业优势,加快建设国内乃至国际一流学科。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等现代学徒制试点。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制定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柔性人才流动政策,引导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校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有序流动。
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提高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扩大企业创新决策自主权,引导企业在 “互联网+”“青岛制造2025”等方面自主选择技术路线和要素配置方式,实现产品、技术、管理的创新突破。探索建设开放式创新研发公司,支持科研院所、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开发机构等常态化产学研对接平台和线下促进机制,自主开设提供创新技术与科技服务的“电商”,开展创新平台市场化运营。
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
加大绩效激励力度,健全鼓励创新创造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研究制定科研经费管理使用办法,提高科研经费中人才经费提取比例,探索科研经费切块拨付模式。激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活力,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改革科研评价制度。
完善财政资金支持创新的制度
建立健全引导基金体系,建立财政科技投入与社会资金搭配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2020年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达到100亿元。发挥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工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互联网工业发展基金等杠杆作用,重点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与材料、生物与健康、绿色低碳和数字创意等产业。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建设众创空间,培育创客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