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8日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8次提到“东莞”,“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也被提及。
在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东莞结合自身的发展基础和优势,提出了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部署。东莞将全力推动松山湖高新区、滨海湾新区等重大平台建设,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与各方面发展日渐成熟的松山湖相比,滨海湾新区更像是一颗冉冉升起的耀眼新星,未来可期。东莞未来将按照“多中心、分片区、网络化”的发展理念,构建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的都市核心区空间格局,打造更有利于融入大湾区建设的现代城市格局。此次探访东莞,记者走进松山湖、滨海湾新区,感受东莞创新的魅力,探索东莞发展的前景。
引领创新 持续发力
松山湖——绿意环绕的创新型国家高新区
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松山湖不仅是众多创新型企业的集聚地,其绿化覆盖率也超过了60%,这要得益于园区始终秉承的“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生态与产业并举,创业与宜居并存”的规划理念。
创新集聚 生态并举
松山湖是东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平台,地理位置处在东莞的几何中心。当前的松山湖是由原来的松山湖高新区和东莞生态产业园两个园区整合而成。
东莞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全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2018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700家,在全省地级市中排名第一。而作为东莞创新发展重中之重的松山湖更是高新技术企业集中地,园区拥有一大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众创空间、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资源,其中包括新型研发机构3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58家;全区纳入备案统计孵化器40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8家、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省级)15家、市级孵化器29家。此外,全区备案孵化器新增在孵企业263家,累计在孵科技企业1736家。
2018年,松山湖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8.60亿元,同比增长13.9%;固定资产投资达182.24亿元,同比增长22.6%;规上工业总产值4208.38亿元,同比增长18.5%;进出口总额达2278.21亿元。
松山湖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欧阳南江此前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松山湖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枢,也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拥有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国家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对于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松山湖有基础、有条件,也有优势,这既是我们提升发展水平、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更是我们落实国家战略、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使命担当。”
除了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松山湖还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松山湖拥有8平方公里的湖面、6.5平方公里的湿地、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超过300公里的生态绿道,绿化覆盖率超过60%,园区内人均绿地面积是全国标准的6.8倍。松山湖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众多企业选择在这落户的原因之一。在众多建筑群中间,“绿色”依旧是松山湖的主打色,目之所及,苍翠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