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太原商业迅速发展来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06-21

  商业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以及交通的便利,太原的商业逐渐发展起来。太原商业主要以百货业、粮食业、副食业为主。其中百货业最为繁荣,包括布业、绸锻业、鞋帽业、百货业、瓷器业、眼镜钟表业等。

  商业的发展使店铺聚集的繁华地段出现,繁华地段店铺林立,寸土寸金。1913年接连建起了两座商场。商人刘占元等集资在原打钟寺地址上建二层楼房一座,取名大中市场。市场建成后,店铺云集于此,颇为繁荣。楼下两边为古玩店为主,大的古玩店有晋宝斋、双顺成等5家;中小古玩店有晋合斋、敬宝斋等20多家。楼下东边以津货、南货为主,有规模较大的商号10多家。二楼开设了太原第一家高级澡堂,有单独浴盆和搓背,生意兴隆,广受好评。除这些之外,市场内还有理发店、茶馆、烟馆等经营不同生意的店铺。

  另一座商场是太原一些官员富豪集资在钟楼街开化寺北面修造的共和市场。当时共和市场繁华程度并不及大中市场,但也是当时太原较为繁华的市场之一。

  除商场外,当时在钟楼街、按司街、柳巷一带也聚集着大量的店铺。新开业的绸缎庄基本都在这个范围内。1912年开业的义升厚和1914年开业的义生元绸缎庄都是当时规模较大的绸缎庄,1914年同年开业的还有10余家绸缎庄。1917年亨德利眼镜行在钟楼街开业,为上海分店。中西药房、中华药房、乐仁堂等药房也都建在这些繁华的街道上。

  在民国初年发展到极盛的益源庆开业于同治八年(1869年),店址在繁华市区的宁化府60号。当时是酿醋的小作坊,还兼做烧酒、磨面等。发展到民国初年后,经理李富恒用高薪聘请制醋名师孟锡麟,“不惜成本专门采买上好高粱及制曲原料辅料,还亲自检点,保证不假不次、纯净实在,做到不好的醋坚决不出库、不上柜”。在销售时,也特别注重声誉,一律送货上门。若醋有质量不好的情况,无论多少,一律退还,并且当着顾客的面倒掉。针对清真的顾客还有单独的装备。如此一来,益源庆声誉日隆,顾客纷至沓来。顾客增多后,益源庆改用先收定金再送货或者当面结清的规矩,解决了资金难以回笼的难题,生意越做越大,门庭若市。

  民国十六年,老香村开业,为招揽生意,除令专人在天津、石家庄接货运货外,还常派人去北平、汉口、浙江、上海等地采买上好的原料,并高薪聘请上海糕点师傅面授技艺。到第二年,老香村经营的面点种类已增加到400多种,每日销售额都在300元大洋左右,逢年过节时超过1000元大洋。老香村还经营批发业务,太原同类商店大都从老香村进货,使老香村成为同业商店中的大店铺之一。

  民国初年,山西各地使用的银钱、单位都不统一,这带给钱庄、银号很大的商机,太原又是山西的经济中心,故一大批钱庄在此阶段开业,并借助太原大量的银钱流动快速发展起来。1913年中国银行太原分行在桥头街建立,这是山西设立的第一家银行。另外,山西保险业开始于民国初年,最先开始经营的是“永年”、“金星”等保险公司,专门办理人寿保险,但由于经营不善,几年后都相继停业。

  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繁荣,太原商会组织、同业公会也发展壮大起来。民国初年重订章程,五年后改名为太原总商会,致力于推动太原商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太原的私营工商业在社会安稳下来后慢慢发展了起来。与晚清时相比,此时的私营工业明显增多,并且无论资本、规模,还是种类、销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商业的发展更为迅速,有着晋商传统的太原人抓住了社会稳定后,太原人口聚集、购买力较强的时机,促使太原商业迅速发展起来,一批现今仍存的老字号便开始于此。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