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着力打造双创人才最优生态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06-17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杭州在创造经济跨越式发展奇迹的同时,全力打造“雨林式”人才生态最优城市,用它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先试先行的气魄招贤纳士。2018年杭州人才净流入率、海归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首位,连续9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杭州正在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更加渴求人才。”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江勇所说,“只有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才能吸引人才,更好地发挥人才对杭州发展的支撑作用。”

  如今,“阿里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等各路双创精英钱塘会师,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创业者和高层次人才支撑起双创根基,保障着杭城创业创新活力的持续激发。而随着杭州双创生态不断优化,国际化程度日益提升,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一日千里,在这座创新之城、圆梦之城,创业创新正呈现前所未有的燎原之势,一幅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画卷正在钱塘大地徐徐展开。

  才聚天堂硅谷 智慧创新未来

  没有人才优势,谈何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如今,杭州正在抢抓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全新的发展目标,需要杭州有足够的实力和底气。而底气,正是来自人才。

  2018年12月29日,现代世界城市治理和发展的利器——杭州“城市大脑”(综合版)正式发布。这个被称为“杭州给世界的最好礼物”,诞生于云栖小镇。

  时间倒流两个月,10月12日,正是在云栖小镇,杭州市政府吹响了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号角,发布了《杭州市全面推进“三化融合”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行动计划(2018-2022年)》,其中,打造全国数字经济企业和人才集聚地被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写入《行动计划》,体现了杭州对于人才的渴求和重视程度。

  谁能想到,在走上“云端”之前,云栖小镇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产业园。而如今,在这块面积仅有3.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上,聚集了涉云企业700多家,2018年实现涉云产值220亿元,利税逾11亿元,构建了云计算、卫星云、物联网芯片、智能硬件等四大产业生态。

  而云栖小镇云计算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根基就在于人才。据了解,小镇集聚了全国近70%的云计算产业顶尖人才,集合了西湖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校区、杭州北斗时空研究院等拥有一流科学家的科研院所。

  放眼杭城以西,梦想小镇也正肩负着“打造世界级互联网创业高地”的使命,一路高歌梦想,扬帆远航。据统计,小镇开园四周年共集聚创业项目1746个、创业人才15700名,166个项目获得百万元以上融资,融资总额达110.25亿元。小镇里竞相涌现的“互联网+农业、+制造、+生活服务、+智能硬件”等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杭州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动力。

  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的勃勃生机,正是近年来杭州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2018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24.8%;“城市大脑”入选全国四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SupET入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城市第一位……

  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最为宝贵的财富;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必将呼唤更多的“数字人才”。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242万人,累计引进留学人才3.3万人、外籍人才2万人,引进的海外人才在杭创办企业2754家,其中上市企业31家,获得有效发明专利4.17万件;2018年接收应届毕业生8万多人,创历史新高。据第三方机构统计,2018年杭州人才净流入率、海外高层次人才净流入率和互联网工程师人才净流入率均居全国首位。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预言:“杭州是中国最有可能成为硅谷的城市。”在杭州,现实与梦想可以是咫尺天涯,也可以是一步之遥。随着双创人才汇聚杭城,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杭州,与大洋彼岸的硅谷,正在无限“接近”。

  厚植双创沃土 人才潮聚钱塘

  梦想起于杭州,必定是一段多方助力的长远“航程”。近年来,得益于政策、人才、平台、资本和环境“五位一体”生态体系的综合施效,杭州已成为各路双创精英的朝圣地,成为无数人才为之向往的天堂硅谷,也成为了英才汇聚的创新沃土。

  当,当,当……倒数十秒的锣声,开启了2018年天猫“双11”的奋战。杭州艺福堂茶业有限公司的办公室内,高昂的情绪激荡着每位员工。电子大屏上的数据开始跳动。0时4分23秒,销售额突破100万;8时53分41秒,销售额突破800万……截至当日24时,艺福堂天猫商城销售总额为1918万元,再次刷新天猫“双11”茶叶类目销售额的最高纪录。

  时针拨回到2006年。那一年,刚刚毕业的李晓军揣着1200元,乘着绿皮火车来到杭州。“初到杭州,一没资金,二没客源。”举步维艰之际,李晓军赶上了杭州首批15个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评选,获得了3.6万的房租补贴,“在当时,这笔钱就是雪中送炭。”如今,在杭州这片创业创新的沃土上,艺福堂已成长为全市缴纳税金最高的大创企业。

  “杭州大创这十年,是我成长最快的十年,杭州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不断给‘灌木’以滋养。”在深交所上市的首家数据智能企业——浙江每日互动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方毅看来,他的母校浙江大学赋予其创业创新的能力,杭州给予了他创业创新的沃土。

  和李晓军一样,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创业者在杭州享受“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今年5月落幕的中国杭州大学生创业大赛至今已举办六届,前五届大赛共吸引海内外10750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参赛,331个优秀项目在杭落地转化。大赛取得的丰硕成果,正是杭州十年磨一剑、不断优化大学生创业生态的生动注脚。

  十年来,杭州滚动实施四轮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累计出台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40余项,建立市级大学生创业园20个。通过政策推动、平台集聚、梯度培育、重点扶持、精准服务等措施,推动创业链与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信息链融合,形成了独具杭城特色的资源整合、要素聚集的大创生态。杭州被教育部命名为首批“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称号。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作为杭州创新创业的生力军,“高校系”这一经济增长逐渐释放动能,为杭州双创注入强劲动力。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市备案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达1.6万多家,共集聚创业大学生3.4万余人、带动就业6.5万多人。2018年杭州市大创企业销售额64.7亿元,年缴纳税金共计2.06亿元。

  得益于杭州多年来深植双创基因,厚植双创沃土,杭州已成为各路双创精英的“朝圣地”,“阿里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在此会师,各据阵地,频频亮剑,硕果累累。数以万计的大学生和技术人才支撑起双创根基。在杭州,既有“大树”又有“小草”的人才生态,保障着这座城市创业创新活力的持续激发。

  “人才新政27条”“人才若干意见22条”“全球聚才10条”“开放育才6条”……真金白银垒砌的双创政策体系,不仅为杭州汇聚了天下英才,而且逐渐形成了“雨林式”双创生态,让越来越多的双创人才在杭州的沃土上挥洒他们的激情与才华,筑梦圆梦,也让杭州赢得了发展先机,活力四射。

  正如中国科协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所言:“杭州以政策的优势打造人才聚集的优势,今日之杭州,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四方俊杰,热切地期盼能有更多的一流人才选择杭州,开启自己的梦想,创造人生的奇迹。”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