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领军人才1人、金融高级管理人才104人、金融高级专业人才211人、奖励资金4255万……6月11日,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对《2018年高层次金融人才评选结果》相关情况进行发布。
金融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金融人才。2014年,广州在全国率先出台《广州市高层次金融人才支持项目实施办法》。项目实施四年来,累计评出金融领军人才4名、金融高级管理人才340名、金融高级专业人才739名,总奖励资金超过1.33亿元,为广州集聚金融人才,推动金融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发挥了重要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广州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区域性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产权、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提升国际化水平。”当前,广州金融系统正努力构建与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大湾区金融规则对接及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打造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的核心节点。
打造金融人才高地优化产融对接服务
“随着高层次金融人才支持项目的实施,广州对金融人才的吸引力会进一步增强,对金融人才的集聚能力会进一步得到强化,从而壮大地区金融实力。”首次获得金融高层次金融人才称号的崔秀红是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她难掩兴奋,“这让我深切感受到广州对于金融人才的重视。”
近年来,广州致力于打造吸引金融人才集聚发展的高地和适宜金融人才干事创业的福地。
在强化金融政策支持方面,广州获得珠三角金改、“南沙金改15条”、“南沙自贸区金改30条”、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等区域金融改革创新试点。
如何吸引金融机构和金融高层次人才集聚?广州拿出真金白银来引才引智。目前已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吸引金融机构、金融人才的诸多举措,印发实施《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若干规定(修订)》、《广州高层次金融人才支持项目实施办法(修订)》、《广州市关于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
比如,对落户广州的金融机构,最高给予一次性2500万元奖励;对股权投资企业给予最高达1500万元的一次性落户奖励;对新引进的金融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安家补贴等等。
广州金融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不仅培育壮大了一批优秀的本土金融机构,也吸引着境内外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集聚发展,助力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法人金融机构53家,持牌金融机构314家;广州持续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共集聚125家外资金融机构,来自全球16个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澳资、港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分别有1家和6家。
营商环境的优化也带来了发展的红利。2018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2079.46亿元,同比增长5.7%。截至2019年4月末,全市共有法人金融机构53家,持牌金融机构314家;累计培育境内外上市公司163家,总市值2.84万亿元。
广州还以金融服务推动商事登记便利化。通过外商投资商事服务“跨境通”,创兴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香港地区分支机构网点开设窗口通道,有意愿在广州设立企业的海外投资者“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商事登记手续,为港澳及海外投资者提供便利化服务。
强化产融对接,提升金融服务大湾区建设能力。广州积极开展产融对接活动,深化政银企合作,今年以来举办全市2019年重点建设项目融资对接会、广州市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对接会、中小微企业(增城区)融资对接会、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产品宣讲会等,积极引导信贷资源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其中市重点建设项目融资对接会对接资金约400亿元。
创新金融业务金融改革加快落地实施
3月31日,一架波音787-9客机落地后,通过南沙保税港区成功交付给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使用。该项目与香港进行联动,是国际飞机租赁商全球首次以“香港+保税港区”双SPV模式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双SPV飞机跨境转租赁项目。
“通过首创双SPV模式,租赁商可享受香港融资优势及飞机租赁新税收优惠,而飞机进入南沙保税港区后,境内项目公司可享受保税港区分期缴纳进口关税和便捷通关政策。此外,将租赁资产所有权保留在香港,待租赁期届满,将在香港进行产权转让或新的租赁交易,从而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金融工作局副局长程明庆介绍了飞机背后的创新金融业务。
以此为例,广州在探索创新跨境金融业务早已迈开步伐。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区先试先行的政策优势,探索跨境业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