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浙江,依托、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数字经济队伍不断扩大、数字经济吸纳能力显著增强、数字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一幅数字经济发展新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产业数字化深入推进
信息通信产业技术不断发展,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充足的数字技术、产品和服务支持,奠定数字经济发展坚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浙江依托互联网技术腾飞的先发优势,一跃成为国内数字经济的领头羊。
传统民营经济大省自此有了新名片——数字经济先行区。特别是在明确将发展数字经济列为“一号工程”后,浙江各地开启了数字经济新征程。
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借信息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弯道超车,后来居上,挖到了信息经济“首桶金”,其信息化发展指数三年连续保持全省前5名,2018年财政收入更是首次突破600亿元,继续领跑全省。余杭区经信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余杭这块土地,以阿里系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已经逐步在余杭构建起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大企业带动和溢出效应凸显。
在嘉兴,当地用全新的规划拥抱数字经济的新变革,把整座城市作为完整的城市实验室,以大开大合之势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城市发展、治理体系的融合发展。
在义乌,牢牢抓住信息光电产业这一优势产业,组织企业上云培训,推进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建设,数字经济产业的规模逐步提升,为全市信息经济加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去年义乌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产值达80亿元,增加值增速超过270%,充分展现了数字经济强大的产业引擎。
今年一季度,全省高技术、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4%、9.2%、10.4%和9.4%,专用设备、仪器仪表、计算机通信电子、电器机械、通用设备等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4%、17.2%、16.4%、13.8%、11.8%。
王美福表示,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成绩喜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浙江数字经济内在动能已有相当能量。
数字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从浙江到全国,从简政放权到“数据跑腿”,“最多跑一次”改革跑出了引人注目的“浙江样本”。作为浙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最多跑一次”改革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幸福感和获得感。
近日,在杭州市下城区出入境接待大厅,记者又亲身体验了“最多跑一次”改革带来的便利。只需要一张身份证,然后在大厅的自助服务机上填写个人信息,拍照、取号、排队,从记者进入大厅到办理完结,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平均一个人的办理时长不超过10分钟。
“最多跑一次”改革,打破的是部门里的数据孤岛、突破的是部门间的行政隔阂,有效实现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业务协同。如何使“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这背后,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
2014年,浙江电子政务建设实行“云优先”战略,建设电子政务“一朵云”,为全省电子政务和公共数据的整合奠定了基础。同时,浙江还着力构建政务服务“一张网”——浙江政务服务网,并公布了政府权力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政府责任清单,即“四张清单一张网”。
以“四张清单一张网”为引领,浙江省搭建全省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架构,建成覆盖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政府部门的浙江政务服务网,形成了全省事项清单统一发布、网上服务一站汇聚、数据资源集中共享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