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数字普惠金融开始向纵深发展

来源:聘聘发布时间:2019-04-26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举办成果发布会,正式发布《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第二期)》(以下简称“报告”),指数的空间跨度包含省级、城市和县域三个层级,时间跨度在第一期2011-2015年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了2016-2018年的数据,而且县域指数也在第一期基础上补充了市辖区。

  据介绍,上述指数除了总指数之外,还从数字普惠金融的不同维度进行了刻画,如数字金融覆盖广度、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和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以及支付、保险、货币基金、信用服务、投资、信贷等业务分类指数。

  报告发布人之一,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郭峰表示,通过对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总结,发现数字金融使用深度的增长已经成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这与第一期2011-2015年的指数形成鲜明对照,证明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事业已经走过了粗放式的圈地时代,进入了深度拓展的新阶段。

  具体而言,报告显示,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2018年指数最高的地区与最低的地区之比分别为1.42、1.65和1.20;而2011年这三个指数最高和最低之比分别为50.4、18.3和12.3;2015年则为1.85、2.07和1.21。这意味着,在数字普惠金融推广的初期,指数的增长主要靠覆盖广度来驱动,即覆盖更多的人群,但到近几年,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也成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重要驱动因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郭峰表示,“在第一期指数中当中我们也曾发现,不同省份之间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总体上仍然保持着较大的差距,当时我们的结论是落后地区在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上尚有很大的追赶空间。但2018年的指数却显示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在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已经跟另外两个分指数非常接近,数字普惠金融开始向纵深发展的证据进一步展现。”

  与此同时,报告还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是实现低成本、广覆盖和可持续的普惠金融的重要模式,近十年来数字普惠金融的实践也初步证明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可复制性,尤其是数字普惠金融为经济落后地区实现普惠金融赶超提供了可能,并为广大中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获得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奠定了基础。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中部地区的省份和城市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发展迅速,出现了明显的数字金融“中部崛起”现象,东北和西部的部分地区则相对增速放缓,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也可以反映区域经济的此起彼伏。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


  • 在线咨询

  • 免费热线

  •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