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新区自今年2月正式组建以来,将软环境建设当做生命线工程,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这个最大政策优势,全力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截至9月末,全区已开工新建项目66个,总投资320亿元;实际利用内资完成1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7亿美元;地区生产总值(GDP)完成768亿元,同比增长13.1%;工业总产值完成2850亿元,同比增长13.7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2亿元,同比增长58.6%;一般预算全口径收入完成74.5亿元,同比增长2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9亿元,同比增长37%;可用财力实现50.1亿元,同比增长117.6%。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综合协调机构。结合新区实际,成立了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由长春市委常委、长春新区党工委书记孙亚明任组长,长春新区管委会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二是创新服务方式,扎实推进企业服务。走访区内323户重点企业,摸清底数、掌握企业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定期召开服务专题座谈会、联席会及调度会,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问题形成书面报告呈送主要领导,及时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企业服务工作的意见》,构建了行政审批、科技创新等6大服务平台,务实解决各类涉企服务诉求。制定下发《关于建立重大项目服务秘书制的通知》,为重大项目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秘书制服务,长春华为云数据中心项目落位创造的“新区速度”,体现了重大项目秘书制服务的优势。进一步健全完善服务制度,实行领办、代办等服务方式,探索容缺受理、否定备查、承诺审批等制度,行政服务效率不断提高。
三是建立政策体系,打造最佳市场环境。加快建立有利于要素集聚、产业发展、结构优化的新区政策扶持体系与优良市场环境。出台了《关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设立了总规模为10亿元的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对原创电影作品等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政策扶持;出台了《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设立了总规模为1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围绕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新药等方面,给予相应资金支持;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设立了总规模为5亿元科技创新发展扶持资金,对新认定为国家创新型企业等给予政策支持;出台了《关于促进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从支持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制定了扶持政策。同时,《长春新区入区项目评审指导意见》《长春新区招商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也制定完毕、即将出台。
四是创新项目审批,不断提高行政效率。以“程序最简、效率最高、服务最优”为目标,推进行政审批再提速、服务再提质。建立项目建设流程服务体系,增设发改、规划、执法审批服务窗口,完善后的建设审批服务窗口包括发改、规划、国土、建委、环保、执法,提供建设审批全程无缝对接服务。务实开展重大项目注册并联审批服务,按照许可预告,同步咨询,内部流转,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监控测评流程,提供并联审批服务,真正实现“一窗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一窗出证”。共清理规范后前置审批事项4项,减少审批要件10个,减少审批环节17个,实施并联审批4项,平均压缩审批时限26.8天。
五是强化导向指引,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强化软环境建设的监督问责力度,把督查结果与绩效考核、干部使用相结合,不断完善约束与激励机制。出台了《长春新区干事创业容错免责、治慵治懒严肃追责暂行办法》,重点对影响发展环境的的干部进行严肃追责;围绕树立“凭能力用干部,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用人导向,制定出台了《长春新区干部管理使用意见》及《长春新区“功劳簿”方案》,对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干部记入功劳簿,并列为重点提拔使用对象;与绩效考核相结合,正在制定《绩效考评方案》,对影响区域发展软环境的不良行政行为严格实行责任倒查、追究制度。截至目前,对在项目建设、旧城改造等工作中,效率不高、慢作为行为影响经济发展的21名干部进行了约谈,责成10个部门写出情况说明和3人作出书面检查,3次以全区通报形式,对推进工作有力的部门给予表扬,对行动缓慢的部门给予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