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甬江之畔,临江而立的高楼,洁白轻盈的珍珠贝建筑与小洋楼、老厂房相互辉映,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宁波工业发展的历程。
百年前,作为“三支半烟囱”中最大的一支,和丰纱厂几乎撑起了宁波民族工业的半壁江山;百年之后,在其旧址上崛起的和丰创意广场,被誉为中国创意产业界的“硅谷”,见证着宁波从“制造名城”向“智慧名城”转变。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
和丰纱厂几度转危为机
创立于1905年的宁波和丰纱厂,开启了近代宁波工业化的序幕。新中国成立以后,和丰迅速发展成为宁波工业文明的标志。
92岁的程亭鹤在和丰纱厂工作了整整30年。
他担任过厂长,带领“老和丰”走出低谷;后又担任过党支部书记,指挥和丰人在改革开放中实现跨越腾飞。
老人的家中珍藏着很多和丰纱厂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张1985年和丰扩建工程竣工时拍的大合照,照片上的每个人都坐姿端正、意气奋发。
看着这些老照片,那段峥嵘岁月仿佛就在眼前。
上世纪60年代,和丰纱厂处于生产困难时期。
“那时候纱厂产量上不去,质量也上不去,我算是临危受命。”程亭鹤记得,时任纺织部副部长的荣毅仁一行在和丰视察时说了一句,“你们这样的厂,可以关了。”这句话一下子激发了和丰人,大家一致决定,把棉纱的质量搞上去,一定要把厂开下去!
1963年,经纺织部批准,和丰更新梳棉机70台,企业发展逐步迈入正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纺织业的发展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国家决定在全国扩建一批纺织项目,和丰3万纱锭、672台布机的扩建项目被列为外贸出口的专项贷款项目。
“大家都铆足了劲做筹备工作。蛇鼠出没的芦苇地里,污浊的池塘边,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废品堆里,工人们都是一锹锹地铲、一趟趟地运,义务清场。”程亭鹤记得,短短几个月下来,工人们清理出了一个3万多平方米的场地,“场地不够,把会场改成临时车间;设备跟不上,大家就想办法克服。那几年真叫热火朝天。”1985年,扩建工程竣工验收,大家坐在一起拍下了那张珍贵的合照。从此,和丰跨入大中型纺织联合企业行列。
“东海之滨,甬江之畔,金梭欢唱,银锭飞旋……”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和丰纱厂厂歌。这些年,“老和丰”们聚在一起时,偶尔还会哼唱当年的旋律。程亭鹤说,无论是上世纪60年代的技术改革还是80年代的扩建,和丰人都依靠自强不息,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当年自办技校培养人才
大家都很珍惜学习机会
“我1946年进厂,一直到1990年退休。在我心里,和丰就是我永远的家。”一位姓张的老人告诉记者,她今年87岁,在和丰工作了大半辈子。进厂那年,她只有13岁。“我从小做工,没有地方读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新中国成立以后,和丰纱厂成立了工会,还组织扫盲班、补习班,“白天上班,晚上学习,废寝忘食,一直补到初中程度,终于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老人说。
随着规模的扩大,最多的时候,和丰纱厂有4000多名职工,很多来自社会招工。
老人记得,厂里当年在天童寺旁的林场里办起了技术培训班。
“和丰对教育相当重视,自己的人才自己培养。场地不够,我们就到天童统一培训三个月,上政治课、技术课,培训完再考试,不合格的还要补课。”老人说,这种集 1979年和1980年,和丰连续两年开办技工学校;1980年到1985年,又办了四期电大班。“在和丰自办技校的学生中,很多都成了和丰的业务骨干或管理人员。我们有同事做过初略统计,这些学生中,出过厂级领导8个、中层干部15个,到市局任职的有5个。”说起这些,老人不无自豪。
“那个年代,大家都很珍惜学习的机会。能进和丰工作,是一件很骄傲的事。”老人说。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