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如何“吃得”更好?古镇游如何在新与旧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近日,四川日报课题组推出“四川县域文旅产业发展调查系列报道”,从媒体视角探寻县域文旅产业发展的困惑和收获、经验与启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针对调查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专家对四川县域文旅产业发展给出了建议。
乡村旅游如何适应新时代?看“照相指数”还要重新定位资源
刘思敏:祖国大好河山很多,美丽乡村也很多,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并不多,属于古徽州的婺源就是兼具观光与度假价值的美丽乡村之一。徽州古民居和自然山水相结合,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风景韵味,游客很愿意拍照并分享。我把这个叫作“照相指数”。一个村落,未见得就是个景点,也不一定收取门票,但游客去了,就是想拍照发布。这样的村落,很容易脱颖而出。
绝大多数乡村很难有这种资源和特色,应该怎么做?我认为就是要让“嘴巴舒服”“身体舒服”“心里舒服”——也就是深入挖掘周边大城市客源市场的需求,发挥乡村的休闲价值,实现休闲目的。这种乡村旅游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距离客源近,二是有空气和水质上的优势,三是有好的民宿、酒店、原生态特色餐饮。
杨振之:我们对旅游资源需要重新定位和评价,不能像过去一样,认为有自然人文资源的地方才叫景区。判断一个地方是否具备开发潜力和价值,不再依赖传统资源要素,生态环境、交通区位等要素都非常重要。
“农家乐”时代已经完成培育市场的使命,乡村旅游正在升级。我们要结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结合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建设,将乡村旅游升级为乡村度假区。如今进入高铁时代,我们有个1.5小时旅游圈概念,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乡村旅游,要围绕城市近郊才能成为目的地,而且要有自身的特色产业、与周边景区有联动性,才能发展起来。
何莽:乡村旅游的问题,就是需要“文旅融合”来解决的问题。乡村的硬件设施和接待规模相对有限,必须通过乡村特色来体现竞争优势。如通过“一村一品”寻找好项目、做出好内容。好的特色内容,就需要挖掘文化内涵,做出可识别的特色文化“符号”。成都崇州市道明竹艺村将竹子作为特色符号,深入挖掘竹编文化,就很有特色。
此外,旅游业在绝大多数区县不是核心支柱产业,不足以支撑起“旅游+”,所以选择“+旅游”是一个有效途径。在四川来看,“兴文模式”就很好。兴文将“僰文化”和“苗文化”结合,打造“僰苗文化”,并且通过“+旅游”,从规划层面开始,在交通、城建、农业等相关板块的专项规划中融入全域旅游要求,同时配备资金。
古镇旅游如何彰显特色?古镇“同质化”是伪命题文创产品要标准化
刘思敏:在一个大区域内,古镇的建筑风格、风土人情本来就是类似的。因此“同质化”就是个伪命题。
那么同一个区域内的古镇需不需要差异化?拿江南古镇举例,其风格类似,除非有特殊兴趣,省外乃至国外游客只需要看一个,就能大致领略江南古镇风貌。一个古镇的游客容量有限,但多个风貌相似的古镇一起,就把整体游客容量提上去了。而本地游客对这些古镇已司空见惯,对古镇风貌的特质要求也不会太高。因此,对他们而言,古镇承担的就是休闲功能,因此也不存在“同质化”问题。
和电影相比,纪录片更真实。有原住民的古镇或叫作“社区型景区”,就好比纪录片,是真正的古镇,真正传承了古镇文化。没有原住民的古镇,应该叫作“古镇形态的主题公园”,也是一种旅游形态,是精美、完善的商业模式,在哪里都可复制。或者说,它是一个舞台剧,对古镇的业态进行模拟。游客进入这类景区,就是一个角色扮演和体验的过程。
何莽:文创产品也很重要。顾名思义,文创,创就是创新创意,创新就要承担风险,甚至可以说风险很高,这需要巨大投入,不是人人都能做的。
为什么很多地方的文创产品做不好?因为很多人对文化产业、文创产品有误解,将其简单理解为一个文艺作品或地方农特产品。
广东省旅游资源不是全国最好的,但是旅游收入却是全国第一。究其原因,就是其产业化程度很高。所谓产业化就是标准化,要经过标准的流程。
目前,在标准化、精细化上,珠三角已经在流程化、规范化地来开发文创产品。大家需要什么样的文旅项目、文旅产品,都是应该经过市场调研、概念设计与打样、预销售、优化设计和量化生产等严格创新创意流程做出来的。包括大家看到的成功、可复制的大型演出,都是“精细化”试验生产的结果。它的每一个场景、每一束灯光,以至于演员表情动作,都有着可量化的要求和规范。
猎头公司咨询热线:400-067-9767
个人高薪职位查询请登录:www.aimsen.com
更多猎头资讯请关注埃摩森猎头视野:aimsen-shiye